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在12月19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88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力争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区(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不过,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一些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品种选育、栽培制度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有待加强;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存在农机“作业难”和“存放难”问题。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有关部门将出台更多政策措施。
农机化向丘陵进军
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80%,但水稻的机插率相对较低,玉米机收水平也相对较低。
张桃林说,过去主要重点推进耕作、种植、收获3个环节的机械化,高效植保、秸秆处理、产地烘干等的机械化水平还不高,经济作物的弱项比较多。比如,马铃薯、棉花、油菜等作物的机械化率只有30%左右,甘蔗的机械化率更低,仅3%左右。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据介绍,我国农机化整体水平为66%,但丘陵地区只有不到40%。分析原因,一是丘陵山区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有些地方田间缺乏机耕道。二是地块相对起伏大,耕地也比较分散,农机作业难度比较大,对机具要求很高。所以,要支持其“宜机化”改造。
如何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发展?张桃林认为,要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各类农机,加大先进的机具和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同时,要创新协同机制。农机化牵扯到方方面面,包括地域、品种、种植栽培制度、产后加工等。要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为全程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研究把“宜机化”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标,还将统筹各类相关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推动田块小并大、弯变直,为农机通行创造条件。全国实施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过去已有一些示范基地,要继续创建一批示范县,带动农机化水平全程全面提升。”张桃林说,全国已有300多个县区率先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计划到2020年示范县数量达到500个以上。
农机社会化服务助力小农户
目前,全国农机专业户已超过500万,农机合作社等作业服务组织约20万个,每年作业服务面积累计超过40亿亩,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既为广大小农户解决了耕种难的问题,也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应用。可以说,农机化提升了科技化水平,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今后如何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张桃林提出,要推动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各类生产主体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机械化服务。通过机械化服务组织,把其他要素聚集起来提供服务,可以把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市场信息通过合作组织进行聚集,打造共同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助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14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亿元,直接惠及农户3300多万,扶持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农机具4000多万台套,有力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在政策实施同期的14年里,从2004年到2017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由110万台增加到670万台,增加约5倍;每百户农民拖拉机拥有量由6台增加到13台,增加约1倍;亩均动力由0.33千瓦增加到0.49千瓦,增加约50%。
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认为,要着眼于农业各产业对于农机装备的新需求,优化补贴机具种类的范围,加大对短板机具、高端机具、智能装备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说,要强化绿色导向,大力支持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装备的推广应用;要突出特色导向,大力支持小农生产以及丘陵山区对农机化的需求。
农机装备业加速转型升级
总体看,我国农机制造的体系基本健全,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开放合作初显成效,有力保障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机装备行业规上企业2500多家,2017年产值规模达45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负责人罗俊杰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还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并存。当前,全球农机装备向大型复式、节能高效、智能精准的方向加速发展,在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新问题。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强调了抓紧解决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工信部门提出,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瓶颈”制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覆盖关联产业的创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加强样机的工程化验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研发生产新模式,切实提高农机装备的质量,破解“无机好用”的难题。
目前,全球十大农机企业已在我国设厂,我国一些骨干龙头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罗俊杰说,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 -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