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花呗还可以套现吗?小编试探最新花呗风控套现平台秒到方法
3个花卷,一罐“爆炒金针菇”的下饭菜,还有眼前的“精神食粮”——动漫,这就是南京某高校的大一学生小柯今天的午饭。
4月9日,又到了花呗和京东白条还款的日子,在偿还了1000多元的“债务”之后,小柯每个月2000的生活费又所剩无几了。为维持“生计”,他研究出了各种类似两根油条配咸菜一般的“花式吃法”。去年“双十一”刚过的那段时间,月偿还1500的他连吃了一周的油条咸菜,小柯发誓:“吃到恶心……我打死都不会再用花呗了!”但下个月,他开始用起了京东白条。平台认准信誉商家『 推荐优先添加QQ回复快 TEL:18052232749』
小柯同学的午饭
算上花呗与京东白条,他总共欠下了8000余元的“外债”。可即便如此,小柯也并不急于把花呗中的欠款还清,依旧进行着“边还边借”的奢侈生活。“我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都很满足!”一边享受着开通花呗后感觉“花的好像不是自己的钱”,一边兴奋于通过花呗满足自己超前的物质欲望。除了每个月总有半个月吃咸菜馒头和偶尔的胃痛之外,小柯觉得还是挺值得的。
无独有偶,小玲也是花呗的“重度依赖者”之一,原本开通花呗只是为了买一件百元左右衣服的她也在不知不觉中欠下了近千元的债务。
作为现如今提前消费的代表之一,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据知乎大V“DT财经”的文章介绍,花呗的运作模式其实是这样的:当消费者通过蚂蚁花呗买商品时,其实资金先是由重庆市阿里巴巴小贷公司垫付的,这是一家蚂蚁金服的全资子公司,它的资金来源主要由自有资金、银行借款和资产证券化(ABS)三部分组成。
当消费者用花呗消费,其背后的运作流程大致是:花呗付钱给商家→商家将货品卖给消费者→消费者再慢慢还钱给花呗,如图:
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流程背后,却隐藏着不简单的“消费陷阱”。通俗来讲,就是对消费的“上瘾”,就像小柯说的“花的好像不是自己的钱,不心疼”。通过预支未来的生活费,花呗间接上简化了人们消费的程序,花差不多的钱却能提前一个月甚至一年享受到心仪的商品,岂不美哉?
对于大学生而言,极为有限的经济来源和急速增长的消费欲望产生了激烈矛盾。都说大学是所整容院,除了学生审美、气质等的提升,更会保养也更会打扮,现实点来说,就是消费水平提升了。由此也催生了各式各样的贷款业务,撇开违法“校园贷”不谈,花呗似乎成了大部分学生党的福音。
数据显示,月均消费1000元以下的中低消费人群,在使用蚂蚁花呗后,消费力提升了50%。
花呗推出了“大学生认证”,趣店公开声明“坏账不追究”,各种接待平台无处不在的抽奖和红包,让我们经常产生一种幻觉:全世界都想借钱给你,让你买,让你花。
去年,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推出广告《年轻,就是花呗》就很应景地描绘了当代年轻人的“理想生活”。视频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人终于买了心仪已久的萨克斯,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一个人四处旅行,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回归原始又自由的生活状态。最后一个年轻人租下了办公室,拥有了培育事业的基床。光鲜美丽的屏幕上那句熠熠生光的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显得那么诱人。
异曲同工的是,京东白条广告《致憋尿前行的年轻人》则直接将年轻人尴尬窘迫的生活困境赤裸地展露出来:他们四次相亲都穿同一件衣服,他们在机场星巴克里吃廉价的泡面,他们和两亿人同一天放假。“愿所有忍耐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有白条的地方就有更好的生活”,这些光鲜亮丽的口号对年轻人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
可事实上,指望万八千额度的贷款谈什么开创事业、环游世界,提升自己,都是大写的扯淡。开通花呗的大部分年轻人不过是为了购买一架“看起来文艺”的相机、一支“明星都在用”的爆款的口红、一只并不必要的名牌包,在一份大学生消费信贷调查报告中,有数据显示,将近64%使用花呗的大学生,都是用花呗来购买电子产品、奢侈品和化妆品。而这些除了让他们明天的钱包更加干瘪外,并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质的变化。
小柯便是因为想要购入一台无人机而“跳”了东京白条的“坑”,当时妈妈只给他5000元的生活费,与“双十一”特价下8000多元的飞机价格相差甚远。而白条此时也很应景的提高了可用额度,给予小柯更高的“购买力”,买着买着,他就发现双十一后他分别在花呗和白条欠下了3500元和8000多元。
小柳同学目前在花呗中欠了300元左右,其中大部分都用于购买考研材料与化妆用品,并且都控制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反正最后都是要还的,还是要理智消费。”她认为花呗确实能在她急需用钱时解决燃眉之急,但也不会成为主要的消费途径。
大部分大学生虽然没有到达小柯这样的极端,但像小柳这样的理性消费者也仅在少数。而花呗成为“消费明天”的助推器,势必有其出现的缘由,可一旦其中的合理性渐渐地被欲望所蒙蔽,渐渐为使用者所遗忘,那么这个事物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是否应该予以认真反思?
其实大部分重度依赖花呗等服务的年轻人,也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只靠在互联网上借点钱,绝不可能拥有广告中“理想生活”。他们只是,控制不了,停不下来。
要想不被套路,唯有克制自己心里蓬勃生长的消费欲望。
怎么克制?
在“奇葩说”上,姜思达就提到过一个克制欲望的小建议——
有钱买的时候,喜欢喜欢真喜欢。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4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3 -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3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