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关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港商功不可没
参考消息网12月8日报道德媒称,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一个改变了十三亿人命运的经济改革政策,在1978年12月,开始提倡推动,使中国经济走上高速发展。四十年的改革道路,香港商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2月6日报道,4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经济腾飞。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仅占世界经济1.8%到现在的15%,仅次于美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为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出口加工制造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近8亿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的道路。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批港商率先北上投资设厂,带动了内地制造业的兴起与繁荣,港商在历史改革这一页,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报道称,1978年,中国由农村改革开始,启动国企改革;四个经济特区的成立,是内地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不久,大批港商跨越罗湖桥 (连接香港与深圳罗湖) ,奔赴内地,兴业投资,兴教助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从此“港商”成为一个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者 ”。
报道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者,一直扮演“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键桥梁与窗口角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首批外资来自香港企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来自香港,第一家五星级酒店也由香港商人投资。当时,比邻香港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香港的企业家窥准时机,第一时间带着资金、技术把制造业北移,从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开始,向东莞、广州等地区迈进,参与缔造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奇迹。
早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徐百弟便北上发展,在珠三角、广州、甚至远至内蒙古的港资企业担当管理工作。不久,他开设纺织厂,并把工厂设于广州,经营纺织制衣贸易,出口欧洲为主,一直经营至今,属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北上发展的港商。
徐百弟接受采访,分享港商由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期间,北上投资的重要历程。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工业发展以四大制造业为支柱,包括制衣、电子、玩具以及假发,可谓执世界之牛耳。随着香港经济不断发展,工资及租金成本开始上涨;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实施经济改革,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纷纷推出优惠投资的政策,以吸引港商往内地投资。
徐百弟忆述,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的平均工资为人民币70元,相当于一个香港工人的百分之一,再加上大陆地方政府提出许多优惠政策,许多港商也愿意北上投资。
徐百弟表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港商源于对家乡的情意结,毅然把工厂迁移至内地。徐表示,这一颗热切赤子情怀,成了当年第一批北上投资港商的主要原因。
于1982年在家乡东莞开设手袋厂的林晖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在香港,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打拼,在香港开了一家小型手袋厂。改革开放初期,他决心把工厂搬到东莞,希望可以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徐百弟指出,在80年代初期,港商大部分集结在珠江三角洲,直到80年代后期,港商开始转移长三角、即江浙一带投资及发展。在珠江三角洲投资的港商,规模较小,产业较多元化;而在长三角,以较大规模的产业投资为主。徐百弟解释,江浙一带本有许多工业家,尤其以纺织制衣业为鼎盛。因此,踏入80年代末期,港商分别已经在珠三角及长三角驻足,共同建立起两个繁荣的经济圈。
林晖表示,港商在北上投资期间,把香港一流的管理、技术,法律及运营经验都一并引入内地,特别在培训人才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追近世界的发展巨轮。
徐百弟表示,不少港商在内地经营期间,窥准机会,敢于冒险,一方面努力适应当地的法律及营商环境;另一方面,随着80年代末期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发展城市建设,不少港商透过买土地投资,累积不少财富,亦制造了不少神话。
改革开放初期,尽管整个中国的环境确实贫穷落后,当年工人们的善良及朴实令徐百弟印象深刻。徐百弟指出,他们从偏远的农村走到珠三角去打工,在当年制度不健全的工厂里日夜苦拼、加班加点,为的是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那一股精神,仍然令他怀念及佩服。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 -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