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浙江安吉县鲁家村:“三变”释放美丽乡村活力
走进浙江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一座座农家庭院干净整洁,绿树环绕,青山相伴,蜿蜒曲折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前,白墙黛瓦的楼房、土黄色的围墙相映成景。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鲁家村环境靓了,农业强了,农民富了,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鲁家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认为,鲁家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深化农村改革释放了农村发展活力,农村土地“三权分立”制度改革激活了土地资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沉睡的集体资产。鲁家村在现有体制机制下不断创新,构建了“公司+村+家庭农场”共建共赢的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了“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
田园变景区——
建家庭农场聚集区
距鲁家村游客集散中心不远处,一辆辆满载游客的观光小火车从一座崭新的火车站开出,驶向一个个村庄和家庭农场,途经蒙古风情园、民宿区,穿过淡竹园,到达大草坪区。游客在时光小站下车,可以到大草坪区晒晒太阳,或者在绿皮火车车厢建成的咖啡吧坐下来喝一杯浓香的咖啡,或者干脆到村庄里逛一逛;可以到农场体验采摘、垂钓的乐趣,在土灶尝试做农家菜,或者到蝴蝶农场看彩蝶纷飞;可以在村里找家民宿客栈住下来,白天看天上云卷云舒,夜晚望星空数满天繁星。
在鲁家村乡间小道上,偶尔可见农民荷着锄头从田间归来。鲁家村夏家郎自然村村民柏家中惬意地坐在自家院子里的小凳上,感慨着村里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村里脏乱差,蚊蝇满天飞,垃圾到处堆,现在每个村民小组建设一个污水集中处理站,保洁人员定期上门收垃圾;村里的烂泥路变成了柏油路,道路两边种上了树,装了路灯和监控摄像头;以前村里电线私搭乱建,现在电线全部埋到了地下。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让村民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朱仁斌说。2011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首先从环境整治入手,抓住安吉县在美丽乡村基础上创建精品示范村的时机,用4年时间完成了精品示范村创建。从2015年起,鲁家村在全域建设“安吉鲁家”生态农业观光区,全面提升村里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把鲁家村打造成山水美、生态美与人文美、精神美相得益彰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鲁家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0年来,农业生产经历了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到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的巨变。朱仁斌决定把村里土地集中流转出来,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和荒山荒坡发展家庭农场,高标准规划建设18个差异化家庭农场,打造全国首个家庭农场聚集区。通过土地整理等方法,平整土地、安装滴灌设施,修建田间道路,并把田间道路改造成绿道,在机耕道上铺设了火车轨道。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农场,投资规模从500万元到5亿元不等,打造了海龟农场、“八月炸”农场、牡丹农场、蝴蝶农场等独具特色的农场,真正实现了“田园变景区”。2017年7月份,鲁家村被评选为全国首批15个田园综合体之一。
中午时分,走进“八月炸”农场,农场女主人正为客人们准备农家饭。农场主姚明月是土生土长的鲁家村人,年轻时外出打工创业,2014年回乡投资农场,陆陆续续投资了600多万元,把一片40多亩的荒山荒地建成了一个绿水青山环绕的农场,有可垂钓的鱼塘、可休憩的绿地、可采摘的果园,还有散养的鸡鸭在草地上啄食。“现在我们每天的订单多得接不过来。未来打算提升农场品位和服务质量,增加家庭式采摘、娱乐等项目,春节期间计划组织家庭农场过大年活动。”姚明月说。
鲁家村地处长三角消费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好生态、好空气、好产品加工成了一道“乡村大餐”。“与其他景区不同的是,鲁家村回归了乡村的本真,对全村的自然资源作了整理规划,深度挖掘开发乡土文化和民俗。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最原始的乡村风貌,也能体验到最真实的乡村生活。”朱仁斌说。
资源变资产——
集体经济从弱变强
鲁家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开始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资金短缺是鲁家村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首要难题。朱仁斌盘活了村里办公用房、厂房、仓库、场地等各类沉睡的集体资源、资产。统筹利用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清理垃圾,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公共厕所和小型停车场,修建村里绿道、火车轨道,整修了河道沟渠,绿化了生态环境,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鲁家村还探索“公司+村+家庭农场”共建共赢经营模式。2014年,鲁家村成立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推动村里资产股份化,资源变为资产,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与安吉一家旅游公司合资成立鲁家村乡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占股49%,旅游公司占股51%。
家庭农场是鲁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支柱产业,也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由本村村民和外来资本投资。朱仁斌说,他们对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实行“三统三共”经营原则,就是统一设计、统一平台和统一品牌,公司、村和农场三方协商制定农产品和餐饮住宿价格。现在,鲁家村的6个家庭农场已经试营业。
短短几年时间,鲁家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多。2011年,村集体资产不足30万元,现在村集体资产达到2亿元。2011年,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2017年变为335万元,2018年预计达到500多万元。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14700元,2017年35600元,今年预计可达38000元至40000元。
农民变股民——
告别都市回归田园
记者在鲁家村闲逛,看见一些村民正在修建新房。鲁家村干山坞自然村组长庄传安年轻时外出打工,开过出租车,在亲戚的工地上担任过管理人员,在镇上定居,2014年从镇上返回家乡养老。他现在不仅有股金、租金和养老金,还和妻子经营着20多亩茶山和竹园,每年有10来万元收入。他平常除了做一些村民小组的工作,就是和妻子过着含饴弄孙的日子,非常悠闲自得。
上世纪80年代初,鲁家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鲁家村村民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富起来”的问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创业谋生,农村人才流失、劳动力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等问题突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村庄日渐衰败。鲁家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农民打开了广阔的致富空间,形成了“股金+租金+薪金+养老金”的多元化收入格局,农民流动轨迹又经历了从“外出打工创业潮”到“返乡就业创业潮”的巨大转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现在鲁家村越来越多外出打工创业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养老,他们经历过市场经济的磨炼,携带着资金、技术、经验甚至营销渠道,回到家乡就业创业,为鲁家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而且,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有效改善了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家庭农场是鲁家村村民返乡创业的投资平台。庄庆伟201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和父母经营一个近百亩的茶园,实行种茶、制茶、销售一体化经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销茶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短短几年时间,家里就盖起了一栋三层楼房。庄庆伟说,鲁家村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好,他计划发展高端私人定制的采茶、制茶等农事体验活动,一楼做制茶车间、三楼做民宿,让城里人在采茶、制茶过程中重拾对农村生活的记忆。
打工创业的村民告别都市,回归田园,深耕桑梓,带动了鲁家村农民就业创业,为农民拓宽了更多增收渠道,推进了乡风文明。
为了扩大农民的增收渠道,村里鼓励村民们在现有条件下开展适合自己的投资。为了提高村民致富能力,村里经常对村民开展民宿、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或者开展农业种植技术方面的培训,让村民多掌握一些创收致富的技能,多增加一些创业就业的机会。
“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村民之间关系和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褒奖。”朱仁斌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 -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