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北京通州加速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通州功能定位经历了从卫星城到重点新城、现代化国际新城、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过程,在北京市、京津冀区域乃至国家层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
“多规合一”构建“统一坐标系”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重要道路之一的宋梁路(通济路),不仅串联起周边重要交通节点,将公共交通走廊与城市绿道相结合,还通过同步开展的智慧交通建设,实现全路段视频监控,车辆排队长度检测、车道可变标志、交通路况信息发布、桥下积水状态监测等多项功能。
这种将以往需要多次施工才能布局的多种功能“一次性”完成建构方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并不鲜见。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市区联动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同步推进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导则以及区域规划、镇域规划,实现总规和街区两个层面的“多规合一”。15项专题研究、通州区总体规划、17个专项规划和区域层面规划、街区层面规划、地块层面规划、23个规划设计导则、老城区改造方案设计、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重点地块城市设计等工作同时启动,相互接力,整体推进。
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由单一的城乡规划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转变,实现“多规合一”。将街区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单元,实现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绿色交通、韧性市政、民生共享、景观风貌、土地利用等多规划,在街区层面要求衔接、内容统一、管理协调,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坐标系”。
“先行先试”成为“动力之源”
今年夏季,已经完成海绵化改造的紫荆雅园项目经受住了暴雨的考验。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州区海绵城市改造不断加速。在运河以东片区19.36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内,20余个改造项目已全面启动,年底前,改造项目75%的雨水径流将会就地消纳和利用。
如今,在通州同步实施的远不止海绵城市建设一项试点。主动争取各类改革试点,扭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是通州成功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法宝。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例。近日,《通州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发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在国家层面,通州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区、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地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区等;
在市级层面,通州在北京率先实施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现项目规划手续由区级办理、推行“三证合一”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制度,率先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等;
在区级层面,通州积极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率先建成“全光纤城市”。
“转、承、优”优化产业布局
多年来,通州宋庄以艺术品原创生产为核心的艺术生态已然成形,打开了与世界交流的一扇大门,为通州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
目前,通州正在进一步提升宋庄地区文化品牌的区域文化影响力、产业发展活力和空间承载力,打造新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同时,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形成以环球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通州的发展思路逐步明确,政务服务、综合配套、生态屏障、产业聚集、区域合作等大范围功能布局初步展开。
为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通州和廊坊北三县地区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乃至产业延伸布局,同时强化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与雄安新区对接,尽快发挥“新两翼”引领作用。
通过大力培育“高精尖”产业体系,通州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定落实通州区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1+X+2系列政策,建设“高精尖”产业招商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符合副中心发展定位的系列产业引导基金,以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