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制造业老板的口述:投资越南 你要小心这些坑
编辑/2019-02-04/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1 我以前在东莞开鞋厂,主要是做外贸加工业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外贸生意很难做,那时候我有几个朋友说想把工厂迁到东南亚,他们考察了一圈,觉得综合考虑还是越南合适一些,我想来想去,后来选择和他们一起过来发展。 我们这批人里有做服装的,有 ...
1
我以前在东莞开鞋厂,主要是做外贸加工业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外贸生意很难做,那时候我有几个朋友说想把工厂迁到东南亚,他们考察了一圈,觉得综合考虑还是越南合适一些,我想来想去,后来选择和他们一起过来发展。
我们这批人里有做服装的,有做鞋子的,这些产业现在在中国都被视为“低端制造业”了。“低端制造业”这个词有点歧视的意味,叫“初级制造业”比较合适。
在介绍越南之前,我先说说初级制造业的一点事情。
我是1995年入行,1999年底自己开小作坊起家,2009年下半年到越南,现在2019年了,我半生都在做外贸加工这一行,而且应该会一直做到退休的。关于这一行,我总结归纳了一点个人经验,在这里借机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做初级制造业和一二级市场的股权投资完全是两个世界。做股权投资的人手上很少有生老茧的,但我的手上满是老茧,我往工人队伍里一站,谁也看不出来我是个老板,都以为我是农民工。我现在一把年纪了,依然每天下车间,我做任何工种都很熟练,但你让我自己敲键盘打字写长文章我就做不来,我这辈子也没写过什么文章,所以我只能口头给你说一下。
网上关于越南制造业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但我总觉得大家是不是对越南市场有什么误解啊?越南经济形势目前确实不错,但看了那些文章,给人一种只要在春天里办好手续往越南扔钱,到了秋天就可以拿麻袋来装钱的错觉。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呢?事实真相是,做制造业非常辛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越南,都很辛苦,你必须认真核算每个环节的成本,仔细做好产供销所有事情,但这只是前提,最终能不能赚钱还得看点运气。
在初级制造业这方面,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成本是第一要素,而所有成本中,人工成本是最核心的要素。
制造业,除非你做到全球独家,否则降价都是大势所趋。高端制造业有科技研发成本的门槛在,有时候还可以扛一扛,而初级制造业科技含量微乎其微,它就是靠人力成本去堆出来的,所以成本优势几乎是你唯一的优势。价格战是初级制造业里唯一的战术,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成本控制、设备改良,还是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最终都是为了在价格战时多一点点筹码,这一点点往往就能决定工厂的生死。
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唯一能拼的就是人力成本,唯一能做的就是“三来一补”的初级制造业,所以中国就是靠着人多、劳动力价格便宜、能拼命才有了今天,但2008年前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涨,初级制造业就玩不下去了。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通常意味着所有的成本都在全面上涨。
2005年前后,我还在东莞开小厂,那时候明显就感觉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那时候一线工人的实际月收入一般在3000-4500元左右(含加班费),这还是包吃住的情况下,但即便是这样,我都招不到熟手工。那时候每到春节过后,媒体就会讨论“用工荒”,其实用工荒不是春节效应,那时候全年都有用工荒,只是到了春节过后大家习惯性地重点关注一下。如果没有充裕的劳动力,那么初级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发挥不出来,企业就很难快速成长。
2008年前后,一线工人的月收入涨到4000-6000元,还是很难招到熟手工人。成本一下子涨了这么多,而同时外贸订单还骤减,两边一夹击,就做不下去了。
很多人说,人工才涨这么一点,看起来不算什么嘛。但我们这一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厂也有几百上千名员工,大厂几万名员工,人均涨这么多,成本会涨得很恐怖。那时候这一行的利润5到8个点已经很好了,但成本这么个涨法企业是扛不住的。
但是,当时人工已经到了不得不涨的地步。别的不说,1999年-2008年,楼价涨了多少倍?楼价一涨,铺租就涨,消费品就要涨,相对的工资就缩水了。不涨工资工人没搞头,但是一涨工资,很多老板就没搞头,所以当时中国的初级制造业就很难做了。
现在在越南,普通工人月薪1600元人民币左右,所以在这边做制造业,人力成本方面的压力确实轻了很多,再加上越南政府的税收减免政策,算下来还是很不错的。
2
在越南投资制造业,好的方面现在媒体说的已经很多了,比如人工便宜、税收减免力度大等等,这些都是真的。但既然你让我讲干货,我就说一点国内媒体很少说的其他方面的事情。
首先,越南市场不是今年才开始热起来的,也不是只有中国人在关注越南市场的投资机会,在这里投资,其实直接就是国际竞争。千万不要以为越南是一片刚被你发现的新大陆,要是那样想,你从一开始就想错了。
我是2009年来越南建厂的,我们已经不算早了,比我们更早的中资企业有的是。其他外企动作也不慢,我隔壁的厂就是日资的,比我早来一年多,欧美企业在这边也有不少,人家来得比我们更早。这个格局决定,我们中资企业在这边的竞争对手不是越南本土企业,而是这些国际竞争对手。
说实话,这些年我深刻地体会到,日资企业在管理方面确实比中资企业强几个档次,他们在细节方面可能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我们也学习,学了很多年,但就是做不到,有些事是渗透在骨子里的,就算我自己做得到,我也没法保证我们厂里所有人都做得到,何况其实很多方面我也做不到。欧美企业在标准化管理上也比中资企业强不少,技术改良方面他们是领先的。但欧美日韩企业做事都比较一根筋,我们中资企业做事灵活,擅长变通,临事决断,随机应变的能力比他们强多了,所以我们有我们的优势。
大家各有所长,竞争非常激烈,但好在像服装、制鞋这一类的制造业,全球的客观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持续存在的,所以大家都有订单做。只是订单类型不同,各吃各的饭吧。
我每次回国,都有人问我关于越南投资的事情。很多人看了媒体上的文章,以为越南经济基础薄弱,来了这边可以把国内的产业经验带过来“降维攻击”,其实这样想是错误的。来这边不是和越南土著竞争,而是和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人竞争,这里有来自欧美的企业,来自日韩的企业,你说这种“降维攻击”的想法能成立吗?
其次,在这里投资,一定要“入乡随俗”。
我说“入乡随俗”,可能你们以为我谈的是地方风俗、传统节日、宗教信仰什么的,其实不只是这些方面,我说的“随俗”是一个广义概念。这一条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想做好极难。
举个小例子,比如越南落地签给小费的事情,我看国内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说这事,有人主张不给,还呼吁大家都别给,还要找越南有关部门投诉,对此我不能评价哪种处理方式更好,但如果是我,我会给的,这就是入乡随俗。这是极小极小的事情,我个人觉得,如果你连这个“俗”都不能随,恐怕你不太适合在海外做长期的实业投资。
如果说反腐,越南法律也是明文规定不能贪腐的,但是看到实情你要能接受才行。你花钱来旅游一趟,为这些事情生闷气就很不值得,而如果我会为这种小事就生气,我早就气死了。做实业要脚踏实地,要接地气,那些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情怀会让企业吃大亏的。
越南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在我看来是很低的,就跟20年前的中国内地差不多,一个审批能给你搞几个月,但如果你给钱,那么效率会快不少,前提是你还得找对人。来这里投资,最好得找上一点当地关系才好,有很多事只有越南本地人才能搞得定,这方面千万别执拗,我们中国古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也是这个意思。这里是外国,这一点要时刻记着,你在国内再威风,来这里也不过是个异乡人而已。
友情提醒,在越南投资要选胡志明市、河内这样的一线城市的知名工业区去投,其他地方要悠着点。几年前,我有一次去永福省的一个地方考察,当时是准备投一两百万做个项目的,但中途才发现这是一个套。当时人已经去了那边,走不掉,没办法,花了几千元人民币破财消灾才脱身。我对自己说,虽然吃了点小亏,但也因此避免了大亏损,所以运气不算太坏了。
一定要选成熟的工业区,因为里面外商多,真要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自然抱团的,当地政府也得讲道理,不然以后国际形象坏了,他们招商引资就难了。但如果是偏远地区,风险就不好说了。
很多中国人说,越南就像20年前的中国,是有点像。这里很多事情往好处说叫比较粗放,但视程度不同,也可以演变成粗野、粗暴的。当然整体上也还过得去,只要我们自己小心点就好。
还有一种必须要随的“俗”是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比如越南人不喜欢住宿舍,再晚都要回家,所以就不必去费心搞厂区宿舍了。我认识一个浙江商人,他按国内那一套,在厂里搞了宿舍,花了不少钱,结果越南人都不买账,根本不住,钱白花了。如果到了越南,先去一些中资企业拜拜码头,交些朋友,能省不少学费。
另外还想提醒的一点就是,越南虽然政治大体稳定,但和中国国内的那种稳定还是有点不太一样,比如越南工人是可以合法组织示威游行来罢工的,而且这种事并不罕见。越南工人不喜欢变动,定规则要找工人代表谈,定了就是定了,别老改动,如果朝令夕改就比较容易出事。很多中资企业老板在国内一天三变地折腾底下人习惯了,现在过来就很不适应,但你一定要适应,否则真要摊上事的时候,当地政府通常帮的都不是你。
在这里办厂,一定要想办法搞好内部团建,尤其是当南海有什么动静的时候,你懂的。
3
据我自己观察,在越南的中资企业,大致有三类。第一种是产业链上下游都转移过来了,它也就转移过来了,主要是为了做产业链配套的,比如一些服装辅料厂。第二种是做贸易的,在这里他们可以绕过贸易壁垒的限制,这种类型的公司最近越来越多了。还有一种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毕竟这里人工成本低。
隔行如隔山,贸易我只能看个大概,里面套路不懂,我还是说说我自己这行。
我以前在东莞办厂,厂里有很大一部分订单是耐克的代工单,那时候东莞很多同行都是耐克的代工厂。2001年,全世界40%的耐克鞋都是中国制造的,越南只有13%。2005年,越南市场份额升到26%,中国降到36%。2009年,我报的价接不到耐克单了,熬了几个月,就搬到了越南,2010年投产开工之后,又能接到单了,利润比之前在国内还要好一些。后来看行业数据,2010年越南的份额是37%,中国34%。这几年差距更大了。
制鞋代工这一行最大的大佬是台资企业的宝成,他们每年生产几亿双鞋,世界上每5双运动鞋就有一双是宝成做的,像耐克、阿迪达斯、匡威、新百伦,他们都做。宝成以前主要在中国建厂,后来在越南和印尼也建厂,现在主要是在越南,中国区占比已经很小了。
六十年代,宝成在台湾鹿港起家,以前是做拖鞋、雨鞋的小企业,那个年代世界制鞋的主力企业都在韩国。八十年代,台币和韩币都升值,劳动力成本一下子飙了,制鞋业搞不下去,所以都往外走。那时候中韩没有建交,所以韩企去了印尼,而宝成到了大陆,在东莞扎根。宝成在东莞、珠海都有几万人的厂子,我年轻时候就是在宝成打工,后来自己出来做小作坊也是给宝成供货。
那些年东莞看重台资,宝成发展得很好,靠着大陆的低人工,他们把韩企都逼垮了。那些制鞋的韩企在印尼发展的就不顺,文化差异大,管理方式不接地气,后来都倒闭了。再后来,中国人工越来越高,宝成就搬了很多工厂去越南,像我们这些小企业,因为业务关系,也陆陆续续过来了。
那个时候就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这些企业不去内地,而去东南亚呢?中西部地区的人工不是也很便宜吗?其实中西部地区的人工与东南亚相比,没有优势。更重要的是,东南亚靠海,而中西部地区不靠海。
除了人工之外,交通成本也是初级制造业考虑的关键要素。当年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在沿海开始搞?其实也是因为海运成本低,如果都是走陆运,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也没多少了。一双鞋出厂价几十块而已,如果物流成本占比高,那生意就没法做。
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往中西部地区迁移成功的,比如富士康。
我有时候看国内的信息,富士康搬迁的事情时常会有传言,但它一直没有走,我想主要还是行业差异所致。富士康做手机,IT业的货值金额比鞋子高,所以陆运成本压力可能还扛得住。他们还做苹果手机代工,苹果手机多贵啊,我们根本比不了。另外,富士康这一行,可以机器换人,降低人工成本,但是制鞋这一行就做不到机器换人,人工依然是行业的主要生产力。
IT制造业是一门科技,而鞋子制造业是一门技术,这是根本的不同,所以制鞋来越南,但富士康就不必来。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如果有人看了这篇文章想来越南投资办厂,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行业特性,有些产业过来合适,有些产业不合适。当下的越南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但不适合高新科技企业。
越南人口现在好像过1亿了,人口基数是有的,而且生育率不低,这是它崛起的基础资本,东南亚很多国家没有这个人口基数。越南人很勤快,能吃苦,这一点让我很感触,20年前的中国人也是这样的。特别是越南女工,真的是做事很卖力,你们如果去越南旅游会发现,小商贩基本都是女人。有人口,又勤快,这样的民族在这个世界上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不过,越南也有它自己的难题,比如越南工人年轻人很多,但受教育程度偏低,所以力气活倒不缺人,但想做点创造性的工作就不行了。所以越南目前这个情况,还只适合劳动密集型的、科技含量低的产业。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若干年后,像互联网这样的产业在越南有很大的潜力也说不定。越南年轻人多,朝气很明显,而中国人口结构现在渐渐老龄化了,这一点双方的情况不一样。但是互联网行业我不懂,不好说这里到底合适不合适。
4
结语
我今天聊到的关于越南的一些信息,可能和各位读者从网上看到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我是感觉网上有些谈越南市场的文章有点专挑好的方面说的意思,过于乐观,这样有可能会让投资者产生误判。
我认为,当下的越南在人力成本、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势头方面都是很好的,总的来说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投资方向。但是,实业投资不同于证券投资,它变现很难,没法今天建厂明天回国,所以一定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你的产业适不适合这个市场,你有没有能力去和同在越南投资的同行竞争,以及你能否入乡随俗地适应越南的环境等等。
其实投资,特别是实业投资,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这里也没法说得很全面。总之提醒各位一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以前在东莞开鞋厂,主要是做外贸加工业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外贸生意很难做,那时候我有几个朋友说想把工厂迁到东南亚,他们考察了一圈,觉得综合考虑还是越南合适一些,我想来想去,后来选择和他们一起过来发展。
我们这批人里有做服装的,有做鞋子的,这些产业现在在中国都被视为“低端制造业”了。“低端制造业”这个词有点歧视的意味,叫“初级制造业”比较合适。
在介绍越南之前,我先说说初级制造业的一点事情。
我是1995年入行,1999年底自己开小作坊起家,2009年下半年到越南,现在2019年了,我半生都在做外贸加工这一行,而且应该会一直做到退休的。关于这一行,我总结归纳了一点个人经验,在这里借机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做初级制造业和一二级市场的股权投资完全是两个世界。做股权投资的人手上很少有生老茧的,但我的手上满是老茧,我往工人队伍里一站,谁也看不出来我是个老板,都以为我是农民工。我现在一把年纪了,依然每天下车间,我做任何工种都很熟练,但你让我自己敲键盘打字写长文章我就做不来,我这辈子也没写过什么文章,所以我只能口头给你说一下。
网上关于越南制造业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但我总觉得大家是不是对越南市场有什么误解啊?越南经济形势目前确实不错,但看了那些文章,给人一种只要在春天里办好手续往越南扔钱,到了秋天就可以拿麻袋来装钱的错觉。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呢?事实真相是,做制造业非常辛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越南,都很辛苦,你必须认真核算每个环节的成本,仔细做好产供销所有事情,但这只是前提,最终能不能赚钱还得看点运气。
在初级制造业这方面,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成本是第一要素,而所有成本中,人工成本是最核心的要素。
制造业,除非你做到全球独家,否则降价都是大势所趋。高端制造业有科技研发成本的门槛在,有时候还可以扛一扛,而初级制造业科技含量微乎其微,它就是靠人力成本去堆出来的,所以成本优势几乎是你唯一的优势。价格战是初级制造业里唯一的战术,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成本控制、设备改良,还是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最终都是为了在价格战时多一点点筹码,这一点点往往就能决定工厂的生死。
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唯一能拼的就是人力成本,唯一能做的就是“三来一补”的初级制造业,所以中国就是靠着人多、劳动力价格便宜、能拼命才有了今天,但2008年前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涨,初级制造业就玩不下去了。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通常意味着所有的成本都在全面上涨。
2005年前后,我还在东莞开小厂,那时候明显就感觉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那时候一线工人的实际月收入一般在3000-4500元左右(含加班费),这还是包吃住的情况下,但即便是这样,我都招不到熟手工。那时候每到春节过后,媒体就会讨论“用工荒”,其实用工荒不是春节效应,那时候全年都有用工荒,只是到了春节过后大家习惯性地重点关注一下。如果没有充裕的劳动力,那么初级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发挥不出来,企业就很难快速成长。
2008年前后,一线工人的月收入涨到4000-6000元,还是很难招到熟手工人。成本一下子涨了这么多,而同时外贸订单还骤减,两边一夹击,就做不下去了。
很多人说,人工才涨这么一点,看起来不算什么嘛。但我们这一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厂也有几百上千名员工,大厂几万名员工,人均涨这么多,成本会涨得很恐怖。那时候这一行的利润5到8个点已经很好了,但成本这么个涨法企业是扛不住的。
但是,当时人工已经到了不得不涨的地步。别的不说,1999年-2008年,楼价涨了多少倍?楼价一涨,铺租就涨,消费品就要涨,相对的工资就缩水了。不涨工资工人没搞头,但是一涨工资,很多老板就没搞头,所以当时中国的初级制造业就很难做了。
现在在越南,普通工人月薪1600元人民币左右,所以在这边做制造业,人力成本方面的压力确实轻了很多,再加上越南政府的税收减免政策,算下来还是很不错的。
2
在越南投资制造业,好的方面现在媒体说的已经很多了,比如人工便宜、税收减免力度大等等,这些都是真的。但既然你让我讲干货,我就说一点国内媒体很少说的其他方面的事情。
首先,越南市场不是今年才开始热起来的,也不是只有中国人在关注越南市场的投资机会,在这里投资,其实直接就是国际竞争。千万不要以为越南是一片刚被你发现的新大陆,要是那样想,你从一开始就想错了。
我是2009年来越南建厂的,我们已经不算早了,比我们更早的中资企业有的是。其他外企动作也不慢,我隔壁的厂就是日资的,比我早来一年多,欧美企业在这边也有不少,人家来得比我们更早。这个格局决定,我们中资企业在这边的竞争对手不是越南本土企业,而是这些国际竞争对手。
说实话,这些年我深刻地体会到,日资企业在管理方面确实比中资企业强几个档次,他们在细节方面可能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我们也学习,学了很多年,但就是做不到,有些事是渗透在骨子里的,就算我自己做得到,我也没法保证我们厂里所有人都做得到,何况其实很多方面我也做不到。欧美企业在标准化管理上也比中资企业强不少,技术改良方面他们是领先的。但欧美日韩企业做事都比较一根筋,我们中资企业做事灵活,擅长变通,临事决断,随机应变的能力比他们强多了,所以我们有我们的优势。
大家各有所长,竞争非常激烈,但好在像服装、制鞋这一类的制造业,全球的客观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持续存在的,所以大家都有订单做。只是订单类型不同,各吃各的饭吧。
我每次回国,都有人问我关于越南投资的事情。很多人看了媒体上的文章,以为越南经济基础薄弱,来了这边可以把国内的产业经验带过来“降维攻击”,其实这样想是错误的。来这边不是和越南土著竞争,而是和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人竞争,这里有来自欧美的企业,来自日韩的企业,你说这种“降维攻击”的想法能成立吗?
其次,在这里投资,一定要“入乡随俗”。
我说“入乡随俗”,可能你们以为我谈的是地方风俗、传统节日、宗教信仰什么的,其实不只是这些方面,我说的“随俗”是一个广义概念。这一条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想做好极难。
举个小例子,比如越南落地签给小费的事情,我看国内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说这事,有人主张不给,还呼吁大家都别给,还要找越南有关部门投诉,对此我不能评价哪种处理方式更好,但如果是我,我会给的,这就是入乡随俗。这是极小极小的事情,我个人觉得,如果你连这个“俗”都不能随,恐怕你不太适合在海外做长期的实业投资。
如果说反腐,越南法律也是明文规定不能贪腐的,但是看到实情你要能接受才行。你花钱来旅游一趟,为这些事情生闷气就很不值得,而如果我会为这种小事就生气,我早就气死了。做实业要脚踏实地,要接地气,那些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情怀会让企业吃大亏的。
越南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在我看来是很低的,就跟20年前的中国内地差不多,一个审批能给你搞几个月,但如果你给钱,那么效率会快不少,前提是你还得找对人。来这里投资,最好得找上一点当地关系才好,有很多事只有越南本地人才能搞得定,这方面千万别执拗,我们中国古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也是这个意思。这里是外国,这一点要时刻记着,你在国内再威风,来这里也不过是个异乡人而已。
友情提醒,在越南投资要选胡志明市、河内这样的一线城市的知名工业区去投,其他地方要悠着点。几年前,我有一次去永福省的一个地方考察,当时是准备投一两百万做个项目的,但中途才发现这是一个套。当时人已经去了那边,走不掉,没办法,花了几千元人民币破财消灾才脱身。我对自己说,虽然吃了点小亏,但也因此避免了大亏损,所以运气不算太坏了。
一定要选成熟的工业区,因为里面外商多,真要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自然抱团的,当地政府也得讲道理,不然以后国际形象坏了,他们招商引资就难了。但如果是偏远地区,风险就不好说了。
很多中国人说,越南就像20年前的中国,是有点像。这里很多事情往好处说叫比较粗放,但视程度不同,也可以演变成粗野、粗暴的。当然整体上也还过得去,只要我们自己小心点就好。
还有一种必须要随的“俗”是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比如越南人不喜欢住宿舍,再晚都要回家,所以就不必去费心搞厂区宿舍了。我认识一个浙江商人,他按国内那一套,在厂里搞了宿舍,花了不少钱,结果越南人都不买账,根本不住,钱白花了。如果到了越南,先去一些中资企业拜拜码头,交些朋友,能省不少学费。
另外还想提醒的一点就是,越南虽然政治大体稳定,但和中国国内的那种稳定还是有点不太一样,比如越南工人是可以合法组织示威游行来罢工的,而且这种事并不罕见。越南工人不喜欢变动,定规则要找工人代表谈,定了就是定了,别老改动,如果朝令夕改就比较容易出事。很多中资企业老板在国内一天三变地折腾底下人习惯了,现在过来就很不适应,但你一定要适应,否则真要摊上事的时候,当地政府通常帮的都不是你。
在这里办厂,一定要想办法搞好内部团建,尤其是当南海有什么动静的时候,你懂的。
3
据我自己观察,在越南的中资企业,大致有三类。第一种是产业链上下游都转移过来了,它也就转移过来了,主要是为了做产业链配套的,比如一些服装辅料厂。第二种是做贸易的,在这里他们可以绕过贸易壁垒的限制,这种类型的公司最近越来越多了。还有一种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毕竟这里人工成本低。
隔行如隔山,贸易我只能看个大概,里面套路不懂,我还是说说我自己这行。
我以前在东莞办厂,厂里有很大一部分订单是耐克的代工单,那时候东莞很多同行都是耐克的代工厂。2001年,全世界40%的耐克鞋都是中国制造的,越南只有13%。2005年,越南市场份额升到26%,中国降到36%。2009年,我报的价接不到耐克单了,熬了几个月,就搬到了越南,2010年投产开工之后,又能接到单了,利润比之前在国内还要好一些。后来看行业数据,2010年越南的份额是37%,中国34%。这几年差距更大了。
制鞋代工这一行最大的大佬是台资企业的宝成,他们每年生产几亿双鞋,世界上每5双运动鞋就有一双是宝成做的,像耐克、阿迪达斯、匡威、新百伦,他们都做。宝成以前主要在中国建厂,后来在越南和印尼也建厂,现在主要是在越南,中国区占比已经很小了。
六十年代,宝成在台湾鹿港起家,以前是做拖鞋、雨鞋的小企业,那个年代世界制鞋的主力企业都在韩国。八十年代,台币和韩币都升值,劳动力成本一下子飙了,制鞋业搞不下去,所以都往外走。那时候中韩没有建交,所以韩企去了印尼,而宝成到了大陆,在东莞扎根。宝成在东莞、珠海都有几万人的厂子,我年轻时候就是在宝成打工,后来自己出来做小作坊也是给宝成供货。
那些年东莞看重台资,宝成发展得很好,靠着大陆的低人工,他们把韩企都逼垮了。那些制鞋的韩企在印尼发展的就不顺,文化差异大,管理方式不接地气,后来都倒闭了。再后来,中国人工越来越高,宝成就搬了很多工厂去越南,像我们这些小企业,因为业务关系,也陆陆续续过来了。
那个时候就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这些企业不去内地,而去东南亚呢?中西部地区的人工不是也很便宜吗?其实中西部地区的人工与东南亚相比,没有优势。更重要的是,东南亚靠海,而中西部地区不靠海。
除了人工之外,交通成本也是初级制造业考虑的关键要素。当年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在沿海开始搞?其实也是因为海运成本低,如果都是走陆运,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也没多少了。一双鞋出厂价几十块而已,如果物流成本占比高,那生意就没法做。
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往中西部地区迁移成功的,比如富士康。
我有时候看国内的信息,富士康搬迁的事情时常会有传言,但它一直没有走,我想主要还是行业差异所致。富士康做手机,IT业的货值金额比鞋子高,所以陆运成本压力可能还扛得住。他们还做苹果手机代工,苹果手机多贵啊,我们根本比不了。另外,富士康这一行,可以机器换人,降低人工成本,但是制鞋这一行就做不到机器换人,人工依然是行业的主要生产力。
IT制造业是一门科技,而鞋子制造业是一门技术,这是根本的不同,所以制鞋来越南,但富士康就不必来。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如果有人看了这篇文章想来越南投资办厂,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行业特性,有些产业过来合适,有些产业不合适。当下的越南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但不适合高新科技企业。
越南人口现在好像过1亿了,人口基数是有的,而且生育率不低,这是它崛起的基础资本,东南亚很多国家没有这个人口基数。越南人很勤快,能吃苦,这一点让我很感触,20年前的中国人也是这样的。特别是越南女工,真的是做事很卖力,你们如果去越南旅游会发现,小商贩基本都是女人。有人口,又勤快,这样的民族在这个世界上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不过,越南也有它自己的难题,比如越南工人年轻人很多,但受教育程度偏低,所以力气活倒不缺人,但想做点创造性的工作就不行了。所以越南目前这个情况,还只适合劳动密集型的、科技含量低的产业。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若干年后,像互联网这样的产业在越南有很大的潜力也说不定。越南年轻人多,朝气很明显,而中国人口结构现在渐渐老龄化了,这一点双方的情况不一样。但是互联网行业我不懂,不好说这里到底合适不合适。
4
结语
我今天聊到的关于越南的一些信息,可能和各位读者从网上看到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我是感觉网上有些谈越南市场的文章有点专挑好的方面说的意思,过于乐观,这样有可能会让投资者产生误判。
我认为,当下的越南在人力成本、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势头方面都是很好的,总的来说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投资方向。但是,实业投资不同于证券投资,它变现很难,没法今天建厂明天回国,所以一定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你的产业适不适合这个市场,你有没有能力去和同在越南投资的同行竞争,以及你能否入乡随俗地适应越南的环境等等。
其实投资,特别是实业投资,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这里也没法说得很全面。总之提醒各位一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前方天堂还是地狱?特斯拉未来挑战全剖析
数码家电/阅读:2 -
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得看立法者的进度
移动应用/阅读:2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