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要增强实用性
目前,中国科研人员撰写的科技论文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但在不少科学家看来,真正拿得出手的、能为国家真正作贡献的并不多。一位院士就曾感慨,“现在有很多技术成果没有转化出去,实用性还不足”。以材料科技为例,近年来,我国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位居全世界第一,论文的引用率也排在前列。但实际上,我们距离材料科技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缺少许多先进材料。此前相当长的时间里连圆珠笔头钢还需要进口,更不要说制造航空发动机等所需的特殊材料。
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实用性不足、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的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和实用性就很难有大的提高。可以说,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今后改革创新的着力点,要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
首先,要改变科研评价体系,让创新人才不再“万事唯论文”,要一心一意提升科研创新的品质和实用性。一个阶段以来,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评比,各单位以论文多少提职提薪、得奖励受表扬,各种评奖也以论文为指标。事实上,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某一项科研工作当中,心里想的就是要让自己研究的成果能走出实验室,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实际效用。
其次,创新成果的实用性要通过市场检验和完善,关键是要通过改革扫除科技成果更好进入经济循环的障碍,让新科技“有前途”,让落后的生产力“没出路”。现在北方不少地方的科技成果去了珠三角、长三角实现转化,这与地方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有关,也与市场接纳程度有关。在哪里创新的实用性能快速落地,科技成果自然就流向哪里。对地方政府来说,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加强科技成果实用性和产业化。
实践告诉我们,科技创新要在“一静一动”之间彰显力量。所谓静,就是要健全科技创新投入、评价和激励等机制,让科研人员从纷繁复杂的争项目和评奖中解脱出来,更好“静”下来,这在基础研究中尤其明显。所谓动,就是要发挥好技术市场、科技创业等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作用,让产学研等各方面创新力量更好“动”起来,尤其针对应用研究。
总之,科技创新既要“顶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又要“立地”和“惠民”,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人民创造更多财富。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社会中。(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农 兴)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1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0 -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