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建平:探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现实路径
聚焦关键问题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近10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制造业增加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增速逐渐趋于平缓。从经济效益看,2017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比美国企业高11%,但平均利润却低了30%;从核心技术看,中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90%的通用计算机CPU和基础软件都依赖进口;从产品质量看,我国通用零部件产品的使用寿命一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30%。我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不足,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对此,需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现实路径,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当前,对标技术进步发展的轨迹和全球产业演进的特点,我国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组织方式,存在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缺核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长期依赖进口,在核心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亟待突破。
二是有核心能力,但缺标准体系。在航空制造业、原材料工业、集群电路产业等领域,缺乏技术标准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服务标准体系,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不高,缺乏知名品牌和行业话语权。
三是有核心能力和标准体系,但效率不高,发展后劲不足。资源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人才储备不足,企业在高端领军人才、研发设计团队、技术骨干、专业技能人才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四是有产业规模,但产业的时代性与组织方式的现代化不足。由于底子薄、发展速度又快,很多产业是在强大的需求拉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技术与管理的积累不够,产业成长路径“自然生长”的特点明显,特别是终端消费品生产领域大省、中小企业众多的地区,都表现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协调。
在此背景下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既要推动产业技术的现代化,更要推动产业组织方式的现代化;既要实现“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提升,更要实现“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协调。
找准方向路径
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发展理念,顺应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效支撑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既有优势。就目前全部制造业的39个大类来看,我国是唯一一个产业体系完整的国家,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本钱”。在这一基础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要彰显产业特色,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标准、品牌和集群竞争优势;二是要接轨国际重要的制造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跟上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三是要充分体现先进性,突出技术创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原有产业优势,又要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技术方面更好突破,实现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突破,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化。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还要找准关键路径。可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注重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各地需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把实体经济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着力点,用制度环境优势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做实、做强、做精、做专,引导实体经济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注重打造市场主体的竞争生态,加快培育卓越的制造业企业群体,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中坚力量;重点支持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企业,引导大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还需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引导传统工业企业更好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把握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致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
总体来看,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不仅需要生产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还需要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普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从思路到模式的彻底改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兰建平)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 -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