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

编辑/2019-03-25/ 分类:百科知识/阅读:
“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 ——湖北十堰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调研 阅读提示 湖北省十堰市通过实行就业精准扶贫措施,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设“扶贫车间”,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返乡人员在创业过程中跳出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观念,或扩大生产规 ...
  “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

  ——湖北十堰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调研

  阅读提示

  湖北省十堰市通过实行就业精准扶贫措施,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设“扶贫车间”,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返乡人员在创业过程中跳出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观念,或扩大生产规模,或创办企业,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支柱产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动能

  就业是民生之本。地处湖北西北部的十堰市,虽然拥有武当山、丹江水和汽车城3张世界级名片,但属于秦巴山区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增加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十堰市实行就业精准扶贫措施,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设“扶贫车间”,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精准就业——

  “扶贫车间”拓宽渠道

  在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新村南门,矗立着一艘扬帆起航的巨型船模。对于刚刚搬迁到龙韵新村的贫困户来说,龙韵新村是开始的地方,他们将从这里扬帆起航,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贫困户明刚的新生活是从搬进龙韵新村开始的。记者走进他家时,明刚正坐在一台袜子缝头机前忙碌着。明刚早年间在一次车祸事故中左腿致残,无法外出打工,生活十分艰难。2017年,他与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一家4口人搬迁到龙韵新村100平方米的新楼房,并接受了柳航袜业公司的技术培训,成为该公司袜子缝头的加工户,按件取酬,每个月大约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他的父亲在小区做保洁工作,每年也有七八千元收入。

  在龙韵新村扶贫家庭作坊实训中心,十几名工人正在接受织袜技术实操培训。他们熟练掌握技术后,就可以在家里织袜子了。柳陂镇党委书记党永生说,龙韵新村是柳陂镇集中安置全镇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户的小区,目前已安置918户贫困户3211人。为让搬进龙韵新村的贫困户搬得来、住得好、稳得住、能增收,柳陂镇引进柳航袜业扶贫项目,让袜业“扶贫”车间进驻社区,让贫困劳动力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上班。

  作为一名“扶贫车间”的受益者,46岁的郧西县香口乡下香口村村民方洪霞现在已经成为香口乡鼎盛吨袋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年收入3万元左右。20多年前,她曾经去广东打工,结婚生子后就回村里照顾小孩,成为一名家庭妇女,依靠丈夫打工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去年8月份,香口乡沉溪村外出创业的於德艳创办了鼎盛吨装“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吨装、集装袋系列产品,解决了安置点贫困户70人的就业。

  在十堰,每一个行政村都建有“扶贫车间”。十堰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全市有350多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7万多户,贫困人口82.67万人,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十堰占了5个,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面对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多为老、弱、病、残群体,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低、需要照顾家庭等客观原因,以及无法外出转移就业等实际难题,十堰市近年来着力建设“扶贫车间”,将扶贫工厂、家庭作坊、产业基地建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办到扶贫安置小区,延伸到贫困群众的家门口,促进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

  据十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十堰“扶贫车间”主要分为厂房式、居家式、基地式和融合式4种模式。所谓厂房式,就是通过引进服装、鞋袜、洁具等企业,新建、改建、租赁厂房,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方式,进行订单加工或来料加工,按件计酬;居家式就是通过“企业+贫困户”方式,贫困户将技术含量较低、易操作的服装剪线、吊牌穿线、缝制纽扣等工作带回家,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基地式就是引进业主发展特色种养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方式,吸纳贫困人口在产业基地务工就业,赚取股金、薪金和租金;融合式就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当地贫困群众从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返乡创业——

  “雁归经济”效益凸显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劳务经济是十堰经济的重要部分。如今,十堰市不少地方出现可喜的变化,一批走南闯北的外出务工人员携带着多年在城市积累的资金、技术和经验返乡创业。返乡人员在创业过程中,跳出了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观念,或扩大生产规模,或创办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成为促进十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支柱产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动能。

  在十堰市,一个个原本落后的村镇正成为返乡人员的创业高地。在位于郧西县上津镇的龙影渔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成百上千种成品鱼钩正等待发货。公司负责人陈斌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浙江工作,此后在浙江嘉兴经营淘宝店,销售鱼钩,生意红火。2016年,受家乡扶贫政策吸引,回乡投资建设鱼钩加工车间,手把手教乡亲们制作鱼钩。因制作过程简单易学,可以领料回家加工,按件取酬,很受附近农户的欢迎。2018年,公司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200多户制作鱼钩,其中70多户为贫困户。如今,小小鱼钩已经成为郧西县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在郧西扶贫安置点和村民家中,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鱼钩加工车间和小作坊20多个。上津镇石庙村残疾人朱义喜是鱼钩加工的直接受益者,去年以来,他与妻子在家中加工鱼钩一年收入7000多元,生活逐渐好转。

  郧西县上津镇丁家湾村操世权14岁就到西安打工,干过刷盘子、洗碗、卖烧饼等工作,后来又从事建筑承包工程。2012年,在招商引资政策的激励下,操世权回到家乡,开始新的创业路,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建民宿酒店、茶园和生态农业种植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今年春节刚过,他引进陕西蓝田县金太阳软木制品加工企业,计划利用当地丰富的橡木资源加工软木板和软木塞,预计能解决100人就业。

  “返乡创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十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十堰市把开展返乡创业、促使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建设“扶贫车间”,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效应。截至目前,全市已吸收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3102人,建设“扶贫车间”3447个,带动脱贫5.6万人。

  经济日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十堰市返乡创业人员还存在创业资金短缺、创业人员素质偏低、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创业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郧西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刘长青认为,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研究解决返乡人员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返乡创业良好氛围,鼓励和吸引学有一技之长、掌握管理经验、拥有资金积累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要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办证、办照、登记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力打造返乡创业的“绿色通道”;要制定出台扶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减免创业初期税费。加大返乡创业人员技术培训力度,让更多返乡创业者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企业人才。

  劳动力“回流”——

  缓解用工结构性短缺

  十堰市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市,外出务工人员高峰时达70多万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劳动力回流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来说,工资水平不再是唯一考虑的条件,务工便利性、长远发展等成为他们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重要因素。

  走进湖北乔拓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33岁的李霞以前一直在浙江一家服装企业打工,一年只能回一次家,两个年幼的孩子留在老家由婆婆照顾。去年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入驻郧阳经济开发区,李霞返回家乡就业。虽然现在每月工资2000多元,比在浙江打工时少1000多元,但是每天下班回家后,她可以照顾两个孩子,真正做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幼养老都兼顾”。

  据十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回流”,一部分是因十堰市经济发展、务工环境改善、待遇提高等主动回乡寻找新工作的,还有一部分是因原务工企业出口订单减少、企业经营困难而返乡的。

  “郧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虽然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回流,但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仍然是政府部门优先考虑的问题。”刘长青说。2016年以来,郧西县先后与广东省、武汉市和北京平谷区开展对口帮扶劳务协作,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0多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2万人。今年春节刚过,郧西县还举办了“春风行动”招聘会,80多家企业推出5000多个招聘岗位。

  近年来,郧阳区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政策机遇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飞速增长。2018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家、亿元以上企业43家、10亿元以上企业4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劳动力需求上升,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正虚位以待、求贤若渴,亟需大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湖北乔拓服装有限公司是从福建转移来的服装加工企业。该公司总经理路生有说,企业订单很多,需要200多名工人,现在只招聘到几十人,劳动力缺口较大。建在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旁边的湖北棉伙棉伴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上海转移过来的大型袜子生产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志仁说,公司建有两条生产线,一旦全部启动,用工量将达到2000多人,现在招聘的工人不足100人。

  “让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是短时间内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有效手段。”据郧阳区人社局局长李婧珺介绍,今年春节前后,郧阳区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大型企业用工招聘会,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为让更多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就业,今年春节前夕,郧阳区委、区政府发布了《致郧阳外出务工返乡朋友们的一封信》,呼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缓解当前用工短缺问题。“目前,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还在观望。劳动力‘回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马上实现。”李婧珺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刘慧)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土狗科技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7 土狗科技网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