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知自然 积极应对变化——访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九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旨在凸显太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呼吁关注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等。
依靠太阳的能量,地球上万物才能生长。如何科学认识太阳,有效应对更加艰巨而复杂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
记者:怎样理解太阳、地球和天气之间的关系?
刘雅鸣: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在超过45亿年的时间里,太阳一直是天气、气候和地球生命背后的驱动力。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源,也是空间天气扰动的主要源头。太阳辐射变化影响着大气运动,也带来地球冷暖变化、四季轮替。
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于先秦积累、汉代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形成关于气候、时令、物候等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人类透过自然现象认知天气的规律性,并顺天应时趋利避害,这一做法古已有之,今更胜昔。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也传递出世界气象组织及各个国家和地区气象部门的目标和理念,即促进政府和社会公众深刻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科学防范极端天气气候风险,积极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深入到方方面面,我们对太阳等空间天气的相关监测预报有哪些最新进展?
刘雅鸣:在中国,风云三号D星和风云二号H星、风云四号A星已加入中国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家族,实现8颗气象卫星纵览风云;200余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不间断运行,实现气象数据即扫即传;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超过1万个,陆地空间分辨率从平均71千米缩小至30千米。
同时,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中国积极发展智能网格预报,2018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7%,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8%,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世界领先,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达86.4%,气象服务满意度首次超过90分。
记者: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交织发生、影响叠加,如何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刘雅鸣: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我们要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的基础能力、预报的核心技术能力、信息的有效覆盖能力、风险的科学防范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坚持趋利与避害并重,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拓展适应气候变化服务新领域,科学开发气候资源,服务绿色发展;强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动智慧气象服务转型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加智能、精准、互动、普惠的气象服务;积极参与气象全球治理,开展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和全球服务;不断加大气象科学普及力度,倡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提升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能力。 (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3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3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4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