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去年利润同比增长8.8%
释放创新活力 赢得发展空间
中核集团2019年度工作会议日前传出好消息,2018年中核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27%、利润同比增长8.8%;各项经济指标全面优于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目标;已连续13年获国资委考核A级。这再度引发了外界对于“两核”重组的关注。
2018年1月份,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原中核集团”)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原中核建集团”)实施重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表示,新组建的中核集团制定了新时代全新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35年实现跨越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建设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核工业强国”的“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全面引领全球核工业发展。
重组是组合更是升级
“两核”重组是党中央、国务院就新时代核工业发展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原中核集团和原中核建集团都是行业巨头,前者承担了全产业链的科研开发、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体;后者是我国核电工程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追根溯源,二者同根同源,前身都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重组后的中核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及具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事业单位700多家,在职职工约15万人,旗下拥有中国核电、中国核建、中国同辐等6家上市企业,涉核资产和人才队伍规模在国内涉核企业集团中最大,并拥有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才有的核工业完整产业链。
“过去的拆分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此次重组则是要按照中央对核工业的定位要求,加大我国核工业资源整合力度,更好地承担新时代的国家使命与战略任务。”余剑锋表示。
如何以重组为契机推进融合发展,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是中核集团亟待解答的一个重大课题。
2018年7月份,中核集团党组在较短时间内研究确定了“两核”重组整合方案,并完成了总部机构人员调整和产业整合。集团公司总部机构调整为13个部门、4个议事协调机构;优化整合业务板块、支持服务机构等二级单位,形成了10个专业化公司、13家直属单位。其中,核能发电、核燃料、天然铀、工程建设、核环保、核技术应用、海外市场开发、装备制造、资产管理和金融业务等10个专业化公司成为集团公司开拓市场的“十大主体”;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重要科研院所和机构共计13家,作为直属单位为集团公司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基于新的架构,中核集团建立了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采取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和运营管控相结合的分类管控模式。中核集团战略规划部主任李光亚分析说,这种管控模式的核心是要把握好“小总部”和“大产业”两个要点。其中,“小总部”主要包括集团战略制定者及核行业政策研究者;“大产业”指强化各专业化公司的市场经营主体职能,做强做优做大各个产业。
在“小总部”与“大产业”之间,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是关键一环。改革后,中核集团扩大了对各二级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研发投资等自主决策投资行为的授权范围。“总的原则是要坚持权责利相统一,放开手脚让各专业化公司去闯市场,不断提升其市场经营能力与水平,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为集团公司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李光亚说。
打造协同集聚的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核工业的立业之本。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核集团明确提出,全面加速创新,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设施,拥有一批世界级核科技领军人才和若干国际知名研究团队。到本世纪中叶,核技术水平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建成国际顶级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高地,全面引领全球核科技创新。
余剑锋表示,要提升科技实力与水平,就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厚植科技创新的土壤。
2018年,中核集团进一步优化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集团旗下核燃料与材料研发中心成功挂牌。研发中心将发挥统筹谋划作用,推动各项资源归口管理,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这是建设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个中心将来会成为集团公司乃至国家在核燃料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排头兵。”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说。
核工业是一个开放的全产业链体系,这意味着中核集团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力度,积极推进协同创新。
中国核工业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早已开枝散叶,核科技创新单位众多。新时代赋予核工业新的使命,即汇聚各方力量,激发更大创造合力。余剑锋表示,“我们希望中核集团能够起到桥梁作用,建立起以中核集团为核心的大协作核科技创新体系”。
为形成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创新链,中核集团积极联合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一些在核科技研发方面具备优势的高校,在理论研究成果向应用研究和产品转化、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力。
去年以来,中核集团分别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了中核集团—清华大学核能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中国核工业核安全与仿真技术研究院等平台。
据了解,未来中核集团的联合对象不仅包括其他核技术科技研发院所,还有涉核交叉学科的科研院所。余剑锋表示,“创新体系的构建非常复杂,中核集团正向着开放、协同、高效的目标努力探索”。
深化人才考核薪酬改革
人才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中核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拥有的23家科研院所以及所属科研人员。”余剑锋曾专门主持召开会议,大力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旨在释放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着眼于创新发展,中核集团在人才培养、科学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继续推进“人才特区”,在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干部培养等方面创新机制。今年初,中核集团新聘任了一批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顶尖科技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该集团还将依托项目加快培养领军人才成长,通过实施“菁英计划”和“启明星计划”打造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加快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今年1月8日,中核集团科研院所薪酬改革时间表公布,力争上半年完成市场化薪酬对标;年内依据对标结果,完善建立战略引导、业绩匹配、差距合理、富有竞争力、符合科研管理规律的薪酬管理体系。会议强调,改革要以创造科技成果为目标,要敢于“动真碰硬”,打破既有利益分配格局,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要使顶尖专家的薪酬水平达到并保持行业领先甚至全球领先水平。
为充分发挥激励奖励的“指挥棒”作用,中核集团还发布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试行办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奖励通道。2018年12月18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两个项目团队“CN-1515型堆芯组件结构材料以及CN-EP端塞材料制造工艺”和“快中子反应堆用核级钠生产线”分别获得102万元和104.28万元奖励,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热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周雷)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3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3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4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