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发展先机,要向科学要方向
所谓“无人地带”,必然是有望成为今后主流科技的前瞻性突破。哪些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衬配得上这个定语?它们未来在科学和技术上价值几何,对产业、经济、社会乃至国家安全到底有什么影响?作出上述判断是很难的,因为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往前看,此为挑战之一。当前,我国在引导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组织方式、主导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标准的制定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此为挑战之二。面对挑战,唯有向科学要方向。
那么,怎样向科学要方向?寻求问题的答案,还得回到科技创新这件事本身,从其发展逻辑入手,为取得突破厚植土壤。当下,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能否抓住机遇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关系到我国能否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所以,时不我待,有些事情必须马上做。
我国科技创新遵循国家强盛的“历史逻辑”,即世界经济中心虽几度转移,但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领先的科技和尖端的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由此,聚人才是件急迫的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沃土、营造专于创新的环境,要推进“育引聚用”相结合、解决好梯次型人才的存量和增量,最终建设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我国科技创新遵循经济社会的“现实逻辑”,即相继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使我们有了今天的发展。因而,今后还要进一步促改革,持续释放创新活力。科技领域是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把科技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就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
促改革,尤其要促进有利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改革。一切现象都可以追溯到基础科学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一定程度上就是抢抓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机遇。而基础科学研究具有的探索性、长期性、成果不可预见性,特别需要在高度重视的同时,用改革摒弃急于求成的“指挥棒”、改变“重物轻人”的制度性安排,吸引并凝聚更多优秀人才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加入基础科学研究的队伍。
《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有句话引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创新赛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只有以极强的紧迫感做好一些事情,才能向科学要到发展的方向、占据未来的先机,任何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都要不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牛 瑾)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 -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