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评集锦|在两难多难中寻求平衡
在两难多难中寻求平衡
3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的开场白中表示,针对经济金融运行出现的趋势性变化,在国务院金融委统筹领导下,人民银行及时预调,主动作为。这些“主动作为”主要包括: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引导利率下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稳定宏观杠杆率。
显然,上述几个方面都是国内外各方高度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易纲进一步坦言:“以上我说的五个方面,如果仔细推敲,多半是两难或者多难的局面。所以,我们必须在两难多难中寻求平衡。”
“在两难多难中寻求平衡”,恰是我国货币政策始终面临的考验,需要宏观调控在两难多难局面中,审时度势,拿捏好力度,掌握好节奏,把握好平衡。
两难多难的考验,首先来自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金融领域的结构调整虽然出现积极变化,但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
对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实现稳增长、防风险等多重目标,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项任务,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等多种关系,政策抉择和工作推进的难度明显加大。
实际上,在此前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难多难抉择”“两难甚至多难问题”等提法已多次出现。可见经济形势之复杂,政策抉择之艰难。
特别是对于货币政策来说,由于具有“多重目标”、身负“多项任务”且要处理“多种关系”,因此,“在两难多难中寻求平衡”的挑战更大。
从货币政策自身看,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围绕多目标来设定的,既包含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这四大目标,也包含金融改革开放、发展金融市场这两个动态目标。这些目标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冲突,这无疑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兼顾多个目标,要义自然是如何把握好平衡点,在多目标间寻求平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特别强调,“要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这显然对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防范和化解长期积累的诸多风险隐患,又要稳预期、稳增长、调结构;既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防止紧缩效应叠加放大,又不能只顾眼前,采取损害长期发展的短期强刺激政策。
总之,在两难多难中寻求平衡,依然是未来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赵洋)
金融工作需要专业精神——由人民银行专场记者会说开去
3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金融改革与发展”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等四位行领导出席并回答记者问题。此次记者会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专业。记者会上,仅专业名词就有不少,如风险溢价、超额存款准备金、套期保值等,若没有金融专业学习的经历,没有一定的专业储备,不提前做功课,未必都能听得懂。
金融专业精神如何体现?透过这次记者会,能够有直观感受。
专业精神需要逻辑论证。探讨金融专业问题,要“宜细不宜粗”,用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例如,在回答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时,易纲首先指出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进而表示不良率会反映在风险溢价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风险溢价的两个途径,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更充分的竞争;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交易成本。这样环环相扣的逻辑论证就澄清了一些误解,让大家明白贷款利率的高低不是主观的想当然,而是要通过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合力才能解决。如果不是这样掰开揉碎地进行专业解释,就难免让人们把融资难问题想象得过于简单,进而对金融机构产生误解。
专业精神需要数字说话。整场记者会,无论是易纲行长的回答,还是陈雨露、潘功胜、范一飞三位副行长对各自分管领域问题的回答,都有大量的数字支撑,这是专业精神的直接体现。例如,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易纲通过拿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率与欧元对美元的波动率和英磅对美元的波动率进行数字对比,证明人民币汇率是相对稳定的,使大家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
专业精神需要国际视野。当前,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紧密相关,国际视角的比较是央行金融工作专业性的又一体现。记者会上,易纲通过对比我国与美国、欧洲、日本的存款准备金率,说明我国如何确定合适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从而让媒体和公众全面理解政策考量。而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问题,易纲关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决定”的表态,更是通过专业精神彰显出国际视野之下的中国自信。
不过,专业精神并不排斥通俗的表达。发布会上,“几碰头”“几家抬”“三支箭”的表述,都是浅显易懂的词语;“丈母娘选女婿用上征信报告”的举例,被很多媒体用于新闻标题;银行业统一APP“云闪付”初步建成,移动支付覆盖公交、地铁、菜市场、超市等便民场景,这些介绍更是为百姓喜闻乐见。
金融工作发挥专业精神,就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此次记者会上,几位央行行领导的表现精准诠释了专业精神,同时也代表着广大央行干部职工的专业精神,正是凭借这样的专业精神,确保了复杂条件下金融监管正确的顶层设计和基层路径。
金融工作发挥专业精神,需要持续普及金融专业知识。央行每年都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而两会记者会这种权威发布与阐释,本身就是一场金融知识“公开课”。自去年以来,央行相关负责人多次就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采访、答疑解惑,也是一种金融专业精神的传播。
金融工作发挥专业精神,还需要新闻媒体自身专业精神的加强。近年来,金融领域一些政策误读甚至市场波动正是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并非由于信息不公开,是公开的信息没有被透彻理解。因此,媒体记者报道央行工作和金融工作时,应加强专业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和政策理解,不能想当然,不可断章取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人云亦云,更不能误导公众。此次记者会上,陈雨露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关于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问题时表示,“《金融时报》问的问题比较专业”。笔者理解,这是对专业媒体、专业精神的肯定,也值得媒体朋友们共勉。(李庶民)
发展市场化征信正当其时
市场化征信机构未来将面临更有利的发展环境。3月10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两会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表示,我国首家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已经签约接入了600多家机构的信用信息,并于今年1月份正式推出了个人信用报告等3项征信服务产品,实现良好开局。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征信行业的出现则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有效方式。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从信贷征信起步,主体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的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立足于细分市场的市场化征信机构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发展,但其相对于政府征信的差异化特征已经显现。具体来看,在数据来源上,它们可以归纳更加丰富的数据口径,收集更全面的互联网信用信息;在服务方式上,它们可以提供更加深入、专业的征信产品,满足征信业务的多元需求。
“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是我国征信业的发展模式。目前来看,政府“这只手”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备,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接入3500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数据,9.9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还有2600多万户的企业和其他法人组织的信用信息。每天查询这个系统的有555万人次个人信用报告和30万人次的企业信用报告。但针对个人征信服务和小微企业征信服务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却尚不成熟,需要加快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平台和消费金融平台应运而生,大量网贷信用信息数据和其他能够侧面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亟待被挖掘利用,在提供差异化和场景化征信服务方面,市场化征信被寄予厚望。
“让市场征信服务这个轮子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大。”对市场化征信机构的发展,央行始终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目前,企业征信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一批新兴市场化机构,启信宝、企查查、天眼查等基于公开数据的网络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正在这片新兴蓝海里积极角力。2018年5月,百行征信应运而生。这是央行批准的我国第一家拥有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市场化的个人征信业迎来里程碑。
市场化征信机构的蓬勃发展,必将对传统政府征信形成有益补充。政府背景的征信主要是从税务、社保、公积金中心等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获取公共数据,而市场化征信机构则既从政府获取企业纳税、缴纳公积金等数据,也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数据,如电商平台获取电商交易信息等,这些征信数据可以相互补充、交叉验证,还原企业或个人的“立体画像”,提高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的判断力。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框架下,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将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企业诚实守信,贷款就应获得更低的利率,产品也应获得更多渠道的优先权。从个人端来说,诚实守信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在一些互联网消费场景,可以作为押金使用,从而把信用资产化。两会期间,亦有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行信用监管、加快诚信制度建设。相信伴随诚信建设的逐步完善,中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市场也将更具活力。(周萃)
记者:赵洋 李庶民 周萃
编辑:吴粤
邮箱:fnweb@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