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王曙光:创新强国——大力鼓励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

编辑/2019-03-10/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作者 | 王曙光 教授 2019年两会召开之际,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话题引起大家的热议。在我国走向科技强国和制造业强国的进程中,创新是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就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任何时代的经济都必须在创新中前进,不创新就意 ...
  作者 | 王曙光 教授

  2019年两会召开之际,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话题引起大家的热议。在我国走向科技强国和制造业强国的进程中,创新是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就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任何时代的经济都必须在创新中前进,不创新就意味着停滞。现代化经济体系更是一个创新性的经济体系,它内在地要求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改善各种要素的配置效率,在创新中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的幸福感。实际上,我们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就是在大规模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赶超奠定了制度基础;我们在前三十年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是在西方对新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的条件下取得的,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人在航空航天科技、核技术、医学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就,甚至一些技术达到全世界领先水平,这些自主开发的技术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化,也保障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科学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的专利数量猛增,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为创新大国。尤其是在制造业方面,我国的很多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开始了大规模的技术输出,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已经迈进了创新经济的门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创新排在第一位。创新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什么这么强调创新?是因为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且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和保障。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有些人认为“万众创新”这个词不够准确,怎么能够老百姓都去创新呢?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很多人认为,只有科学家和科技人员才谈得上创新,老百姓哪里能够创新?实际上,在任何岗位上,在任何职业中,都有创新的问题。每个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都应该是创新的主体,每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中都应该成为创新者。每一个企业家都应该成为创新者,他(她)要在企业的组织制度、企业激励机制、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保障企业的竞争力;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就不用说了,实际上,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该极为重视理论创新,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极大,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每一个创业者和微型企业的从业者也应该时时刻刻注重创新,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力争有更多的创新点,从而获得市场先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政府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政府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使政府的运作效率更高。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创新,创新就是每一个老百姓的事,不要觉得创新“高大上”,与老百姓无关。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不是某些职业的专利。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塑造一种创新型的文化,鼓励一种创新的氛围,形成一种激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每一个人敢于创新,这个大氛围一旦形成,则这个国家必将所向无敌。

  创新是多方面的,包含着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不同层面。我们现在提倡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个重大的带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当然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包含着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包含着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国际关系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要创建这样一个创新性的理论体系,就需要社会学科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跨学科的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如果全社会没有形成重视理论创新的氛围,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难以建成。因此,全社会形成鼓励理论创新、重视理论创新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但要有理论自信,还要有激励理论创新的机制,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创新氛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没有一个伟大的理论作为支撑,是很难达到的。

  我们还要鼓励自主的技术创新。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比较重视技术的引进,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正确的选择,但是对于自主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却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忽视,这方面也有教训。最近十几年以来,我国在自主技术创新方面又开始奋起直追,在很多技术方面开始领先世界。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2015年国务院引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技术创新的一个总纲领,也是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领先世界的顶层制度设计。该规划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个规划是很振奋人心的。要实现这个计划,就要在大学、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之间搭建一个相互融合的大平台,从而建立鼓励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机制。

  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背后是制度创新,尤其是国家治理制度的创新。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之所以比较旺盛,主要源于其体制机制的创新。没有制度作为后盾,技术创新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十八大之后,国家一直致力于构建创新发展的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从而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释放得越多,创新型国家就越有保障,整个国家的创新文化就能够逐渐建立起来。

  作者简介: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副会长。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经济学著作《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中国农村》《中国论衡》《中国方略》《问道乡野》《农行之道》《告别贫困》《金融减贫》《金融伦理学》《农村金融学》《金融发展理论》《守望田野》《乡土重建》《草根金融》《普惠金融》《天下农本》等二十余部,发表经济学论文百余篇,并出版散文集《燕园拾尘》、《燕园困学》《燕园读人》《燕园论艺》《燕园夜札》等。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土狗科技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7 土狗科技网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