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北斗三号 数说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重大成就
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建成开通
这座连接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的大桥10月24日正式通车,使得三地交通时间大大缩短,构成“1小时生活圈”。
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大桥开通2个月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共验放旅客超过290万人次。其中,港澳居民出入境人数稳步增长,香港居民占比近30%,澳门居民数量也有大幅跃升。
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这个超级工程拥有“六个最”: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它的通车,标志着中国的桥梁隧道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有评论指出,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将为粤港澳三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供新机遇。
19颗卫星——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11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18、19颗组网卫星。
自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将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导航等基本服务。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北
斗迈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北斗三号工程启动于2009年,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此前,2017年11月,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首次发射;2018年3月底,完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星座部署。
据介绍,2020年底前,我国将建成由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具备全球服务能力。2035年前还将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据媒体报道,我国于20世纪后期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全国提供服务;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2.9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有了新突破
年底前这一周,10条高铁新线密集开通,新增高铁运营里程约2500公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2.9万公里。
这10条新线分别是: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新民至通辽高铁、哈尔滨至牡丹江高铁、济南至青岛高铁、青岛至盐城铁路、杭昌高铁杭州至黄山段、南平至龙岩铁路、怀化至衡阳铁路、铜仁至玉屏铁路、成都至雅安铁路等。
新线的投入让部分城市间旅客列车运行时间进一步压缩。比如,哈尔滨至牡丹江间全程压缩3小时,通辽至沈阳间全程压缩2小时21分,北京南至青岛间全程压缩58分钟。
今年开通的高铁新线中,广深高铁香港段格外引人注意。9月23日通车的这条新线,标志着香港特区正式加入国家高铁网络,步入高铁新时代。该线的通车,不仅令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成真,与之相连的武广、贵广、南广、厦深等高铁网络,也拓宽了香港与内地城市间的“4小时旅游圈”,给香港旅游带来重大商机。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总乘客量超过340万人次,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5万人次。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
1.2万列——中欧班列通达15个国家49个城市
日前召开的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传出消息称,目前,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1.2万列。仅2018年1月~11月,开行就达5611列,同比增长72%。全年开行数量有望突破6000列,提前两年实现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年开行5000列”目标。
据悉,中欧班列双向运输日趋均衡,回程班列数量与去程班列的占比已达到71%,基本实现“去4回3”。开行范围不断扩大,国内开行城市56个,可通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运送货物也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纸浆、家具、化工品等品类。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中欧班列发展建设逐步迈向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对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水平,释放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通道潜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中欧班列初步实现重去重回。随着国际铁路合作机制的完善,中欧班列品牌效应还将不断扩大。
140米——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试航成功
6月12日,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这标志着“天鲲号”向着成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了关键一步。
“天鲲号”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35米,总装机功率25843千瓦,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绞刀额定功率6600千瓦。它标志着我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实现了该船型关键技术的突破。
与以往的挖泥船相比,“天鲲号”在技术上有许多创新之处。比如,它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统,有了这个“大脑”,便可实时显示疏浚三维土质、推算潮位等。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自动定位,开始挖泥作业。
据悉,重型挖泥船属于高技术含量、资金密集型国家重要基础装备。过去,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自主设计建造的核心技术。只有实现重型挖泥船的自主设计建造,才能不受制于人,实现河道疏浚、航道开挖、海疆建设的独立自主。
两年5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实现批量化制造
11月29日,由中国一重承制的又一“国之重器”——“华龙一号”英国项目参考电站中广核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首台反应堆压力容器,完成制造任务,创造了“两年出产5台套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批量化制造”的纪录。
这部设备的完工,标志着中国一重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研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自主化和批量化的先进制造。
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在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上实现了“制造周期世界最短、综合质量国内领先”,标志着中国核电装备制造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据悉,“华龙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技术,其安全指标和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且充分利用中国成熟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近90%,满足国内、国际核电市场技术要求,是“走出去”的国家名片之一。
578亿美元——首届进博会有量有质
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3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首次发布,成交额达578亿美元……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交出的答卷凸显了博览的“质”与“量”。
进博会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平台,让世界看到敞开胸怀的中国自信和中国担当。
在这场我国今年参与国别最广、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中,4500多名政商学研各界嘉宾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对话交流,发出了“虹桥声音”。
有评论认为,进博会的举办,是我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性世界经济的战略方案。
进博会这个平台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据媒体报道,进博会精彩收官后,6天精彩变成365天的常态。线下,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早已启动运营;线上,“6天+365天”的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打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平台齐接力,让进博会“永不落幕”。
2135亿元——“双11”调动千万家消费型企业
11月12日零点,天猫“双11”成交额的数字最终定格在了2135亿元,相较于去年增长了近27%。
其他电商平台,成绩也不错:1小时18分,网易考拉突破2017年“双11”全天销售额;1日~11日,京东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1598亿元……
“双11”只是网络购物消费迅速增长的缩影。数据显示,今年1月~11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6.27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对社消零增长贡献率达到44.1%,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
走过10年,“双11”在不断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自己也在发生变化。如今的“双11”不仅仅是线上的狂欢,已经深入到线下延展至供应端,并调动着千万个品牌商、商超、百货购物中心、物流、金融企业一同联动。据媒体报道,20万家智慧门店、62家银泰百货、近100家盒马鲜生、470余家新零售商超为“双11”配备了资源。
从2009年的一次促销活动,逐步演变为此后的购物狂欢。走过10年历程的“双11”,仍将是未来观察中国电商乃至互联网产业、消费变迁的一个典型样本。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 -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