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经果林木助力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 王培佳报道
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参加了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赴毕节新闻媒体采访活动,见证了毕节试验区发展取得的成就。本报将分期报道现场采访情况。
贵州毕节市黔西县位于黔中偏西,总人口约96万人,国土面积2380平方公里,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是“西电东送”的主要地区之一。黔西县在试验区建设中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将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脱贫攻坚取得突出成绩,今年10月通过考核验收,成为毕节市首个整体脱贫的县。
黔西县永燊乡干井村是记者采访的第一站。在一处半山腰的土地里,数十名村民正在为刚种下不久的刺梨树剪枝。村民黄正军告诉记者:“我家有5口人,没有田,只有近10亩坡地,以前以种包谷为主,每年能收3000斤包谷子,只能勉强够吃。现在改种刺梨,每年有5万多元收入。”黄正军说,自从政府支持大家改种刺梨后,去年收了3000多斤,售价1.5元一斤,卖了5000多元;今年卖了6000多元。加上他们夫妻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天有80元收入,一年可收入5万多元。
据村干部介绍,干井村属于一类贫困村,全村397户1440人中,贫困户就有102户433人,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
近年来,村党支部狠抓班子建设,以党建引领扶贫攻坚工作。从抓产业结构调整入手,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农民讲习所等形式广泛动员宣传群众积极参与。为了让群众尽快掌握刺梨种植技术,村委会还组织群众到安顺市等地参观学习,让广大群众从“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村里还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党支部牵头组织发动群众,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种植,合作社组织进行管理,引进一家食品科技公司负责订单收购,保底价不低于每斤1元,确保了种植户和合作社的利益。
目前,干井村已经种植刺梨5000亩,同时种植550种药材,2000亩脆红李。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全村整体脱贫,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黔西县绿化乡石板井村,提起村民彭勇,村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夸他是村民致富的好带头人。
年近50岁的村民彭勇在外地经商多年,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发现家乡还比较贫穷,就毅然返乡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为了帮助村里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彭勇跑了全国许多地方,终于在四川省阿坝州发现了一种适宜当地种植的水果“脆红李”,他果断决定种植。2015年就种植了800亩,并成立了有100多社员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彭勇的行动得到了乡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就在全乡推广。现在果品销到了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售价达到60元一斤。
据绿化乡党委书记廖毅介绍:“以前村里曾经尝试过种植石榴、核桃、柴胡、金银花等,都失败了,原因是这里石漠化严重,土层太薄。而李子的根系较发达,适应性较强,所以能够种植成功。今年受气候影响只产了15万斤;明年如果气候正常预计可产70万斤。”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