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大发布了三个重磅项目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今天(1月11日),北大对外发布了三个重磅项目,分别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重大项目、“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重大项目和“一带一路”书院本科国际项目,项目从学术角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北大校长郝平表示,希望北大的学者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丝路考古的项目研究,有所作为,向世界呈现北大发现。
今天,北京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三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重大项目。图/北大官方微信
“丝绸之路研究长期以来由西方学术界把持”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久远,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迥异,社会与政治、商业与贸易相互交织。合作与冲突并存,关系极为错综复杂。
历史学系副主任昝涛表示,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其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长期以来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把持。中国对亚非拉地区的研究在教育和科研中的比重有所失调。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这个问题浮出水面。相关研究与知识的不足,不能适应中国对外开放需要。
因此,北大推出了 “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重大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将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地域范畴,通过文物搜集、史料整理、田野考察等手段,在理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沿线地区和国家的近现代历史与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逐渐建立起系统扎实的基础研究体系,突破以往此类研究的碎片化现象,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区域历史研究范式,着眼于推动历史学科的范式转型和创新。”昝涛说。
“填补外国考古人才培养空白”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人类文明的运河。沿线地区的大量文物古迹,包含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传承的物质基因。
今天北大发布的第二个重点项目是“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担。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设计,包括丝路重大考古发掘(新疆及邻近地区旧石器考古研究、以固原为中心的历史时期考古研究、龙门石窟香山寺遗址发掘等);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伊朗阿德比尔神庙所藏中国瓷器研究、中意合作意大利藏中国文物研究等)等。
孙庆伟向记者解释道,每个项目的课题设计背后都有一个重大学术话题。“比如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这是目前为止新疆第一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4.5万年。并且这个遗址的年代序列跨越了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通过这一个遗址的发掘,能够完整揭示新疆地区人类的活动,考古学就是解剖麻雀,从而达到点到面的了解。”
“在新疆地区的丝路变迁,我们也抓了两个龙头遗址: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这是当时中央政府的治所所在地,抓住了核心遗址,就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国家治理的制度的变迁。”孙庆伟说,“通过重点遗址重点的挖掘,能够最高效地解释丝路文明变迁的历史进程。”
此外,丝路考古必然要走出去,但目前中国外国考古的人才培养方面是较为空白的。以丝路考古项目为契机,加快外国考古人才培养也成了该项目的重要议题。
孙庆伟说:“2017年,考古文博院设立了外国考古专业方向,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外国考古本科培养方向,但本科培养刚起步,困难重重,所以想借此机会,带动人才队伍的培养,填补外国考古人才的空白。”
“一带一路”书院首届学生2020年入学
除了上述的科研项目,北大还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平台,并将眼光放至全球。今天发布的第三个项目便是北京大学“一带一路”书院国际本科项目。
“一带一路”书院是2018年4月由光华管理学院发起成立,着力打造国际本科双学位项目。
项目在全球合作院校中选拔最优秀、最具领导潜力的青年人才,在本国完成本科前两年的学习后,再到书院与北大学子共同开展为期两年的学习、实践。
人才的培养也将通过学术课程、文化探索、社会调研、移动课堂(深圳、西安、上海等地)等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国际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国体验,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国情与民情。
项目计划第一批录取50人左右,未来逐步扩展至每年100人左右。首批学生包括10-15名中国学生,以及40名左右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
按照计划,首届学生将于2020年秋季入学。学生按要求完成各培养环节达到毕业要求后,将被授予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和其所在学校的学士学位。
新京报记者 王俊 编辑 于音 校对 危卓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