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家:“天河工程”没有科学基础不可行
新京报讯
(记者倪伟 王俊见习记者吕银玲)昨日,中国科学网报道《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再次让“天河工程”引发关注。
该工程由青海大学国家实验室承担,基于中科院院士王光谦团队的“天河理论”,提出利用三江源区天然的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天河工程”一直面临诸多争议。科学网援引多位气象、大气领域专家意见,称该工程“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荒诞幻想项目”“没有物理内涵上的创新”等。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认为,“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孙继明认为,科学上对人工影响天气的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认识还不完善和全面,还没有人工干预晴空大气形成云和降水的理论和技术。
昨日,“天河工程”参与者,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黄跃飞称,“天河工程”有自己的考量,正在进行中,“我们就做自己的事,现在不接受采访。”另一位参与者也表示不接受采访。主持项目的中科院院士王光谦一直未接通电话。
对话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大规模造福人类不现实
新京报:你认为天河工程是不可行的?
陆汉城: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项目,第一没有科学基础,第二技术上不可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会被立项。
天河工程来源于王光谦院士的“天河理论”,所谓“天河理论”,气象学家几十年前已经发现了,有气象学家将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分布带称为“atmospheric river”,就是“大气的河”。王光谦院士把这个变成了自己的“天河理论”,实际上没有区别。
“大气的河”理论是大家都知道的理论。大气中的水汽分布,永远与大气运动紧密联系,这与地表水有本质区别,地表水是有边界的,而大气中的水汽分布是三维空间弥漫式分布,而且随时间变化,垂直、水平方向上分布都不均与,有可能形成水汽集中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大气的河”,这是全球气象工作者都非常清楚的。
项目组给出过一张图,表现全球大气中水汽分布的集中带,这个气象专业本科生就做得出来,很小儿科。项目组只是把大气科学中的常识变成了理论基础。
最重要的是,形成降水的机理比较复杂,既与大气运动有关,也与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动力学过程等都有关系。降水的物理机理,是全球气象工作者攻关几百年的科学目标。
我们知道,降水必须要有云,但有云不一定就能降水。怎么把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降水,这是自然规律的现象,不可能就像地面的南水北调一样机械调动。
新京报:人工影响天气,有可行性吗?
陆汉城:全球气象界都认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是不成熟的技术,只能在局部地区进行少量试验,大规模造福于人类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干预了大气环流,就是干预了地球系统,人类能力还达不到,技术上不可行的。
新京报:天河工程即将组建气象观测卫星网。
陆汉城:目前全球的气象观测网,包括卫星观测、海基观测、地面观测等,已经可以对全球大气所有变量,包括温度、气压、水汽分布等指标进行深入观测研究,再建新的观测系统似乎没有必要。
现在高分辨率的观测工具是非常先进的,稍微接触气象领域人士就知道。
新京报:气象专家普遍都认为这个项目不可行吗?
陆汉城:我与全国气象工作者都有交流,至少跟几十个专家交流过这个工程,没有一个人认为我是不对的。不能不根据国计民生迫切需要而好高骛远,浪费人民的财产。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