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药品新采购:质量不能差 倒逼创新推动行业升级
编辑/2019-01-23/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药品降了价,质量不能差 核心阅读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价下降了,药品会否质量不保?药企会否粗制滥造、不再花钱搞研发? 业内人士与专家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药企愿意以价换量,且仍有利润空间;中标药品要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意味着质量 ...
药品降了价,质量不能差
核心阅读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价下降了,药品会否质量不保?药企会否粗制滥造、不再花钱搞研发?
业内人士与专家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药企愿意以价换量,且仍有利润空间;中标药品要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意味着质量有把控;降药价,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营销成本,无需挤压研发成本,还促使药企用疗效、创新来竞争,有助行业提质升级。
近日,“4+7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引起热议。据悉,这11座试点城市的25种中标药品,原来采购价为每年77亿元,现在仅需19亿元。有评论称,这是“史上最能砍价”的招采改革。
药品价格降了,质量会不会受影响?药企的积极性,又该如何保障?
挤水分
控制流通成本
仍有利润空间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降价是怎么个降法?
“阿托伐他汀钙片,原价39.5元,中标价6.6元。”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商务总经理李成福介绍;“孟鲁司特钠片剂,原研药卖6.4元,我们卖3.88元,降价后仍能维持合理利润。”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冉说道。
此外,还有“厮杀”异常激烈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中标企业深圳信立泰,最早在国内通过一致性评价,但遭遇到了采用低价战略的竞争对手。于是,该药企下决心,从60.3元降价到22.26元,最终赢得竞标。“带量采购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幅降价。”信立泰区域商务经理曾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有两家外企成为“黑马”,实现了原研药“专利悬崖”——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比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低25%以上。阿斯利康制药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中标,他们的吉非替尼片已降至全球最低价。
据了解,所有15家中标药企,出于占领市场、取代原研药、转型新产品等原因,均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以价换量,压减流通成本。
而原本市场占优的一些药企,这回却吃了“败仗”。某大型药企销售经理说,还真没料到竞争对手这么敢降价,“药品想进入市场,有很高的流通成本,先要想办法进医保,再进各地招标,最后要进医院,结果药价被代理商和医药代表层层推高,在许多地区都是这种情况。”考虑到药品市场推广要花钱,该药企“保守”报价,最终与中标失之交臂。
无独有偶,在被调研的17家“落选”药企中,未料到对手大幅降价、自身不愿降低流通成本的,因此未能中选的,不在少数。
在一些医药专家看来,此次“4+7”出现药企“红海搏杀”的局面,属于意料之中。大降价,降下来的是药品在流通环节的虚高水分。由于“4+7”采购方承诺中标药品的用量和回款,这才让一些药企主动砍掉市场推广、公关营销的费用。再加上中标药企大多控制着原料来源,成本基本锁定,所以敢于大幅降价。
这次“4+7”带量采购的25种药品,平均降价52%。然而,就算砍半价,药企也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审计署曾做过两次调查,发现很多药品的生产成本只占药价的一小部分,所以即便降一半,利润空间仍有保障。
保质量
药品需经评测
监管持续加码
有人担心:药价降了,患者会不会因此吃到劣质药?
“4+7”的招采规则写得很清楚:入围药品为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或原研药。这意味着,药品质量是有保证的,不是只顾便宜不管好坏。
带量采购,上海已经先行试点3年。3家当地的三甲医院都表示,这几年使用中标的国产仿制药,并未出现质量问题。原来,当初上海自建了一套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入围招标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环保等各环节都有认证和规范,药品中标后还有持续的跟踪检查。上海的这套经验,已被纳入此次“4+7”集中带量采购当中。
“2015年上海刚试点时,很多医院科主任不愿用中标仿制药,觉得药价太便宜,可能质量差。但几年执行下来,却发现效果不错。这次‘4+7’中标的仿制药都通过了国家一致性评价,我们就更敢拍板用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主任林厚文说。
要破除患者和医生对国产仿制药的不信任,需要医院加强对医生的用药引导,也需要医生加强对患者的解释说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卞晓岚介绍,上海第一批试点时,有药品降价80%,患者起初不大信任,而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打消了对质量的疑虑。这有赖于医院与药师、护士和临床医生的沟通。
上海的实践力证,加强监管可以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可靠。上海带量采购试点3年多来,对中标药品所有批次的检验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每批次近红外光谱检测均显示质量稳定。
近日,国家药监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期间药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为中标药品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促竞争
倒逼药企创新
推动行业升级
在“4+7”集中带量采购下,采购方对药品的用量和回款都给了保障,中标药企不再担心高昂的流通成本。这种情况下,原来药企通过医药代表“公关”及“带金销售”的市场推广模式,将很难维系。
那么,降药价会不会给药企泼冷水,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首先,降药价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了生产、营销成本,并不需要挤压研发成本。此外,创新药的研发更多还是靠风投、科创板等资本市场的融资,和仿制药的销售利润关系没那么大。
有医药专家判断,在提质创新的过程中,行业阵痛期肯定是有的。只有去掉医药行业低效、散乱的部分,中国才能从仿制药大国变为仿制药强国。
有药企敏感捕捉到,竞争规则已经改变。一家中标企业的负责人说:“新的竞争规则,正在倒逼药企做出选择:要么改变,要么淘汰。”药品采购新举措,对提升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药品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有些药企靠‘公关’来竞争。现在,则要通过疗效、性价比来竞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梁鸿说,“‘活下来’的药企,才有希望做大做强。”
当然,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刚刚开始试点,在一些方面仍有探索的空间:例如,货源是独家好还是两三家更合适?怎么更好地跟踪评价药品质量?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怎么加强?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寻找。(李红梅 邱超奕 申少铁)
核心阅读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价下降了,药品会否质量不保?药企会否粗制滥造、不再花钱搞研发?
业内人士与专家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药企愿意以价换量,且仍有利润空间;中标药品要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意味着质量有把控;降药价,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营销成本,无需挤压研发成本,还促使药企用疗效、创新来竞争,有助行业提质升级。
近日,“4+7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引起热议。据悉,这11座试点城市的25种中标药品,原来采购价为每年77亿元,现在仅需19亿元。有评论称,这是“史上最能砍价”的招采改革。
药品价格降了,质量会不会受影响?药企的积极性,又该如何保障?
挤水分
控制流通成本
仍有利润空间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降价是怎么个降法?
“阿托伐他汀钙片,原价39.5元,中标价6.6元。”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商务总经理李成福介绍;“孟鲁司特钠片剂,原研药卖6.4元,我们卖3.88元,降价后仍能维持合理利润。”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冉说道。
此外,还有“厮杀”异常激烈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中标企业深圳信立泰,最早在国内通过一致性评价,但遭遇到了采用低价战略的竞争对手。于是,该药企下决心,从60.3元降价到22.26元,最终赢得竞标。“带量采购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幅降价。”信立泰区域商务经理曾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有两家外企成为“黑马”,实现了原研药“专利悬崖”——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比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低25%以上。阿斯利康制药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中标,他们的吉非替尼片已降至全球最低价。
据了解,所有15家中标药企,出于占领市场、取代原研药、转型新产品等原因,均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以价换量,压减流通成本。
而原本市场占优的一些药企,这回却吃了“败仗”。某大型药企销售经理说,还真没料到竞争对手这么敢降价,“药品想进入市场,有很高的流通成本,先要想办法进医保,再进各地招标,最后要进医院,结果药价被代理商和医药代表层层推高,在许多地区都是这种情况。”考虑到药品市场推广要花钱,该药企“保守”报价,最终与中标失之交臂。
无独有偶,在被调研的17家“落选”药企中,未料到对手大幅降价、自身不愿降低流通成本的,因此未能中选的,不在少数。
在一些医药专家看来,此次“4+7”出现药企“红海搏杀”的局面,属于意料之中。大降价,降下来的是药品在流通环节的虚高水分。由于“4+7”采购方承诺中标药品的用量和回款,这才让一些药企主动砍掉市场推广、公关营销的费用。再加上中标药企大多控制着原料来源,成本基本锁定,所以敢于大幅降价。
这次“4+7”带量采购的25种药品,平均降价52%。然而,就算砍半价,药企也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审计署曾做过两次调查,发现很多药品的生产成本只占药价的一小部分,所以即便降一半,利润空间仍有保障。
保质量
药品需经评测
监管持续加码
有人担心:药价降了,患者会不会因此吃到劣质药?
“4+7”的招采规则写得很清楚:入围药品为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或原研药。这意味着,药品质量是有保证的,不是只顾便宜不管好坏。
带量采购,上海已经先行试点3年。3家当地的三甲医院都表示,这几年使用中标的国产仿制药,并未出现质量问题。原来,当初上海自建了一套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入围招标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环保等各环节都有认证和规范,药品中标后还有持续的跟踪检查。上海的这套经验,已被纳入此次“4+7”集中带量采购当中。
“2015年上海刚试点时,很多医院科主任不愿用中标仿制药,觉得药价太便宜,可能质量差。但几年执行下来,却发现效果不错。这次‘4+7’中标的仿制药都通过了国家一致性评价,我们就更敢拍板用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主任林厚文说。
要破除患者和医生对国产仿制药的不信任,需要医院加强对医生的用药引导,也需要医生加强对患者的解释说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卞晓岚介绍,上海第一批试点时,有药品降价80%,患者起初不大信任,而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打消了对质量的疑虑。这有赖于医院与药师、护士和临床医生的沟通。
上海的实践力证,加强监管可以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可靠。上海带量采购试点3年多来,对中标药品所有批次的检验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每批次近红外光谱检测均显示质量稳定。
近日,国家药监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期间药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为中标药品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促竞争
倒逼药企创新
推动行业升级
在“4+7”集中带量采购下,采购方对药品的用量和回款都给了保障,中标药企不再担心高昂的流通成本。这种情况下,原来药企通过医药代表“公关”及“带金销售”的市场推广模式,将很难维系。
那么,降药价会不会给药企泼冷水,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首先,降药价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了生产、营销成本,并不需要挤压研发成本。此外,创新药的研发更多还是靠风投、科创板等资本市场的融资,和仿制药的销售利润关系没那么大。
有医药专家判断,在提质创新的过程中,行业阵痛期肯定是有的。只有去掉医药行业低效、散乱的部分,中国才能从仿制药大国变为仿制药强国。
有药企敏感捕捉到,竞争规则已经改变。一家中标企业的负责人说:“新的竞争规则,正在倒逼药企做出选择:要么改变,要么淘汰。”药品采购新举措,对提升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药品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有些药企靠‘公关’来竞争。现在,则要通过疗效、性价比来竞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梁鸿说,“‘活下来’的药企,才有希望做大做强。”
当然,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刚刚开始试点,在一些方面仍有探索的空间:例如,货源是独家好还是两三家更合适?怎么更好地跟踪评价药品质量?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怎么加强?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寻找。(李红梅 邱超奕 申少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前方天堂还是地狱?特斯拉未来挑战全剖析
数码家电/阅读:2 -
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得看立法者的进度
移动应用/阅读:2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