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京东白条怎么套现年商誉第一雷花呗套现次减值搞定
原标题:便利店的2018:速生何以不速朽
魏婕 孙吉正 顾莹
2018年便利店行业上演了“冰与火之歌”。在国内实体零售的寒冬中,便利店业态在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的推动下成为零售业风口,同时,也出现一些便利店品牌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全面盈利陷入裁员、关停甚至卖身的局面。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年三季度“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显示,便利店行业开始呈现出“降温”趋势,资本市场暴露的问题也警示着整个便利店行业需要提高自身应对外部风险的综合能力。
从业态升级角度来看,国内便利店的单店销售、利润水平与国际领先企业差距仍然较大。在租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环境下,如何提高效率、迅速完成迭代升级,成了便利店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提供行业观点之外,该篇报道也会呈现便利店与普通员工的故事。在行业沉浮变幻中,作为便利店运营的重要一环,他们的生存状况同样值得关注。
资本渐趋理性
2018年上半年,西安每一天、见福、131、today、邻几等便利店获得投资,下半年,便利蜂,好邻居获得资本加码。据新浪科技统计,从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业融资已达60余起,资金涌入超过80亿元。
然而资本的入局使得国内的便利店行业格局变得扑朔迷离。在资本的加持下,一些初创便利店品牌舍命狂奔,大有与7-ELEVEn、全家等老牌外资便利店一较高下之势。2018年8月,因背后出资方善林金融资金链断裂,邻家便利店突然失血,一夜之间关闭了168家店铺;一个月后,因投资方春晓资本出现问题,131便利店创始人失联,后被刑拘;11月中旬,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全时便利店被传出资产盘点,正寻求出售。
接连倒闭的便利店将行业内长期存在的高成本、盈利困难等问题掀开一角。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的话来说就是,便利店这一风口倏忽间变为一地鸡毛。
“资本和便利店都处于头脑发热的阶段,彼此都缺乏理性判断,各自相互催生,产生更多的泡沫。”在香颂资本董事沈萌看来,便利店的投资风潮是在所谓“线上结合线下新零售”的概念出现后,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阿里巴巴投资连锁超市开始的。国内在过度杠杆化下的泡沫时期,大量资金四处寻找投资标的,导致便利店估值水涨船高。
光点资本合伙人符正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纯线下零售行业的“便利店”并不是近期的新投资热点。这一波新的投资机会,主要是基于2016年提出的“新零售”概念,便利店利用社区及稳定客流,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数据,形成了新的零售投资热点。
131便利店实习店长张明山告诉记者,131停业至今,员工们被拖欠的一个月工资仍没有拿到。在初创便利店疯狂扩张之时,也有身处其中的店长感觉到了危机。在多家便利店工作过的孙宏伟向记者表示:“邻家的亏损远远高于运营成本,因为客单价比同类便利店高,毛利能达到60%甚至70%左右,而物美这种类型的便利店毛利只有20%左右,但是邻家的亏损实在过于严重,始终无法实现单店盈利。”
“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邻家开店的状态近乎疯狂,选址随意,不会太考虑当地消费水平、客流量这些问题。”邻家便利店前CEO王磊对媒体透露,投资人曾要求过他们一年开2万家便利店。
据孙宏伟回忆,之前邻家高层在给区域邻家经理开会时表示,邻家的终极目标是上市——等邻家开够300家店,运营资金超过一亿元后,就谋划上市,所以邻家一直很着急开店。
零售专家胡春才告诉记者,如果单店不能盈利,只靠规模是行不通的。单店盈利没做出来就拼命扩张,结果店开得越多,失血量就越大。
便利店行业从业人员张鹏(化名)将邻家、全时以及其他一些便利店品牌的运作模式形容为“高空走钢丝”。如果邻家当初少开一些店,采用自有资金加低杠杆操作,从银行贷一小部分款,邻家、131、全时这些便利店就不会是现在的状态。最早7-ELEVEN的启动资金就来自员工的存款和银行借贷,开店、选址始终采取很谨慎的态度,现在已然成为便利店的标杆。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便利店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迅速,门店数量呈井喷式发展,2017年中国品牌便利店行业增速同比达23%,市场规模超1900亿元。大量资本的入局成为短期内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有统计显示,中国的便利店品牌超过260个,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便利店行业集中度很低。目前仅上海和广东的便利店门店数量就超过5000家,大多数地区的便利店总数都少于1000家。德勤分析称,在资本和政策的推动下,未来便利店行业集中度有望得到较快提升,行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张鹏认为,从心理层面讲,频频发生这样的事也挫伤了很多员工对便利店行业的热情,造成很多优秀人才流失,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损失。
沈萌分析称,2019年去杠杆会继续推进,投资资金的来源受到抑制,便利店行业将迎来资本分化,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便利店将大幅领先同侪,而不具优势的便利店将重归现实。
运营模式亟待优化
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商品力、实现全面盈利是国内便利店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房租成本上涨18%,人工成本提高12%,人员流动性大幅提升,加剧人员成本的上升,水电成本上涨6.9%,便利店企业亟待提升管理精益性,来对抗成本上升。
此外,国内便利店加盟比例与日本等发达市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披露,国内近4成企业尚未开展加盟,加盟管理较为松散,而日本罗森、全家、7-11加盟店占比分别为95%、97%和98%。
加拿大Advantage国际咨询集团中国区CEO高云飞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便利店如果想实现规模化盈利,还得靠加盟体系,否则在运营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没有大量资本推动,便利店发展将举步维艰。
据高云飞了解,国内的便利店品牌并非不想发展加盟体系,而是因为供应链能力不足、总部管控以及运营能力薄弱无法应对加盟带来的问题。7-ELEVEn的加盟手册大概有700多页,非常完备。目前国内便利店还处在追求降低成本、提升盈利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追求精细化管理的阶段。
“这就是一个悖论,国内的便利店一方面想快速扩张,另外一方面发展加盟模式又遇到困难,所以只能通过直营去扩张,但直营其实会给便利店带来更多的资金压力,进而影响到便利店的发展速度。”高云飞说。
另外,国内便利店的利润水平和国际领先企业也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18年CCFA便利店调研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平均单店日销售大约5000元,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而7-ELEVEn(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内田慎治在2017年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透露,7-ELEVEn的单店日销售额可达到3.6万元。
零售专家文志宏表示,国内便利店与外资便利店盈利水平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一是规模,二是精细化管理能力。“便利店零售是奉行规模经济的行业,如果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很难实现全面盈利。另外,便利店行业对于管理者的精细化管理能力要求很高,而外资便利店在这方面相对比较成熟。”
国内便利店与外资便利店在商品结构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内田慎治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 7-ELEVEn和其他便利店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鲜食,鲜食商品占所有商品销售的50%,门店60%的毛利来源于以鲜食为主的日配商品。
根据2018年CCFA便利店调研数据显示,国内80%便利店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小于10%,日本市场便利店自有品牌单品占比为40%~50%。文志宏观察到,由于国内便利店的供应链体系不及外资便利店成熟,因此自有品牌商品占比较低。
数字化与新零售
“对于现在的便利店一定要有线上新零售的概念,其中‘数据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包含周边居民的消费行为等重要信息;其次就是线下的运营效率,即坪效、客单价、货物周转率等传统零售的关注点。”符正表示。
记者注意到,从物美便利店到苏宁小店、便利蜂等,国内的一些便利店也在积极探索便利店数字化进程。德勤一份关于便利店企业数字化程度的调研显示,外资便利店企业在信息系统搭建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普遍开始较早,而本土便利店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在某些方面较为滞后。
物美便利店店长孙晓龙(化名)告诉记者,物美便利店对于店长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多点APP的下载量。令孙晓龙不解的是,推广APP的意义应该是获取大数据,进而分析用户购买行为,指导店长订货,但“APP里的数据对于门店的实际运营并没有起到指导作用,反而因为支付过程变得更加繁琐,门店还流失了一部分客人”。孙晓龙补充道,“现在我店里还有15箱订多了的牛奶,快过期了。”
高云飞分析称,从更深层次来看,只有做好数据的打通和对接才能真正实现线上和线下双驱动。便利店有庞大的流动人群作为数字化的入口,如何盘活线上线下的会员资源,并与其他的平台做一些对接,是未来便利店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高云飞认为,和国内的美宜佳、唐久这些便利店相比,外资便利店的会员系统相对比较先进,每天会实时更新、处理数据,根据不同商业区、写字楼、居民区的用户消费习惯优化商品品类配置,并且根据商圈内消费者某一个时间段内变化来精准灵活地调整店内商品。未来国内便利店要想实现规模化盈利,一定要在数字化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未来大城市一些商圈的社区店会形成稳定的客流,而且,这些便利店通常可以实现配送,这对于有“最后一公里”配送需求的周边居民有很大吸引力。符正认为,如果接下来便利店能够围绕着社区的基础客流去做新零售运营,并发展出品牌的特色,将是国内便利店行业迭代升级的一次机遇。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前方天堂还是地狱?特斯拉未来挑战全剖析
数码家电/阅读:2 -
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得看立法者的进度
移动应用/阅读:2
热门文章
HOT NEWS